评:从世博城市案例看南京7·28博物馆怎么建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从世博城市案例看南京7·28博物馆怎么建

2010年08月09日 09:11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前几日我去上海看世博,一些小型的城市案例馆让我印象深刻。这些城市案例馆通过影像、模型等方式展示了城市治理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比如土耳其伊兹密尔的污水治理使得城市焕然一新,巴西圣保罗的城市清洁法让建筑物脱掉广告外壳还原其本色,西班牙马德里的还路于行人巧妙地解决交通拥挤问题。一张张新貌与旧貌的对比图片,一帧帧新城与旧城的影像切换,参观者就如同身在一座座城市治理的微型博物馆之中。

  实际上,在案例馆里面我发现,不少成功的案例大多源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问题,如化工污染、交通拥挤、建筑保护等。这些问题长时间困扰当地的居民,甚至给当地居民带来了诸多健康的威胁。然而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他们不回避这些问题,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展览方无时无刻不提醒着参观者:这样的治理一方面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努力与支撑,一方面需要以人为本,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的治理理念转变。

  7·28事件之后,南京市政府决定在爆炸遗址上建立一座防灾减灾博物馆,以此达到警示世人作用。快报社评赞成建但强调融入民意的重要性。我以为不能仅仅停留于警示和民意层面。大爆炸的发生与高速的城市化发展息息相关,其中暴露出的城市规划漏洞及地下管网混乱是这座古城转型为现代化大都市中最薄弱的环节。应该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更应该要让我们直面问题的实质,并及时采取补救与完善措施。

  7·28博物馆不光要叙述大爆炸中的人与物,更应该展示大爆炸之后,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补救与完善措施,这是值得参观者尊重与赞赏的举措;这一补救与完善的治理过程,亦是这一座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经验。警示只能是一种威慑,民意未必就能影响决策,它们都没有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路径,没有对灾难做一个彻底而积极的回应。世博园中的城市案例馆无疑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在城市的灾难与困难面前,城市该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无疑是需要超越事件本身的记忆的。

    范杰逊(南京理工大)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