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王尊荣愤然树碑抗日 号召“毋忘九一八国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海南王尊荣愤然树碑抗日 号召“毋忘九一八国耻”

2010年08月09日 11:24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王尊荣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纪念抗战胜利六十五周年特别报道

  文图\海南日报记者 陈 耿

  在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的一片街心绿地———“三角公园”的西侧,绿树丛中矗立着一座高约4米的“毋忘九一八国耻纪念碑”。碑的三面自上而下均有“东北”二字,寓意“东三省”的沦陷,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日军侵略的强烈愤慨。这座纪念碑的设计者,便是1931年任琼山县建设局局长的王尊荣。

  “毋忘九一八国耻纪念碑”设计者王尊荣,生有四男二女,现仍健在的只有排行老五的女儿王学桃,曾经是海口四中的一名教师。2010年8月6日下午,海南日报记者在文史专家王俞春先生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住海口的77岁的王学桃,听她讲述父亲在乱世中的传奇故事。

  上海学成返乡

  清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冬天,王尊荣出生在琼山县永兴墟(今属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的美柳后村,14岁那年,父亲去世,家境开始潦倒。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勤奋读书,在当地私塾完成了个人的早期教育。1916年,王尊荣考入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后来的琼台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于1923年到北平读了一年的大学预科,不久肄业。

  “1924年秋天,我父亲考进上海中法大学土木工程系;1927年又转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工科土木工程系,第二年7月毕业,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王学桃说,“大学毕业后,他本来有机会留在上海工作,但想到家乡很落后,便决定回海南贡献自己的力量;何况当时家里有老人需要他赡养,我母亲也带着孩子在老家等着他。于公于私,他都觉得自己应该回乡服务。”

  1928年秋天,32岁的王尊荣返琼后,琼崖公署安排他在崖县(今三亚)公路局当“技士”,2年后升为琼崖公路处“技佐”,不久转为“技正”。

  1931年上半年,王尊荣升任琼山县建设局局长。1936年,王尊荣还是“琼崖各界筹筑海口港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之一,而他本人当时也出资12个大洋入股。王学桃现在还收藏着其父留下的一张股票凭据,凭据之上有“琼崖各界筹筑海口港委员会书场码头股票”的字样。

  愤然树碑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消息传到海南后,府城、海口地区的工人、学生也开始游行示威,声讨日本侵略者的卑鄙行径,并向国民党琼崖当局提出修建一座国耻纪念碑的请求。

  王学桃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在群众的压力下,琼崖当局便指派我父亲负责设计和指挥纪念碑的施工,因为他是当时海南少有的路桥、建筑方面的专家;而据他后来回忆,他本人对日本人的侵略行为也很忿恨,正愁找不到表达爱国情怀的方式,因此接到上级任务后,也就非常愿意地去执行。”

  同年12月份,在府城、海口商人和市民自愿捐助下,“毋忘九一八国耻纪念碑”落成了。该碑含意深刻,寓意直观明了,民众观瞻之后赞不绝口,一时间传为佳话。

  不过,1939年2月日军侵琼后,“毋忘九一八国耻纪念碑”一度被隐蔽起来。原来,出于担心日军会毁掉纪念碑的考虑,府城居民便用石灰混凝土,将纪念碑三面的文字———“毋忘九一八国耻纪念碑”盖住,象征日本国旗的底座也用一层薄土填起来。“说来也巧,日本人在海南岛6年,几乎天天都有人经过纪念碑,就是没有人看出其中的蹊跷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人们又将纪念碑清理一番,露出文字和底座,恢复了原貌,一直到今天都没有重修过。”王学桃说。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