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长征中的卓著功勋:为党保存一批重要干部(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周恩来在长征中的卓著功勋:为党保存一批重要干部(2)

2010年08月10日 17:0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和圆满成功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长征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史称“遵义会议”。对于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毛泽东曾多次予以肯定。

  召开遵义会议的基本条件就是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获得休整时间。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全力推举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对确立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遵义会议后,周恩来又全力维护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保证了党和红军领导核心的稳固。遵义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会上,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他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的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毛泽东发言后,周恩来旗帜鲜明地表示赞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竭诚推举毛泽东为我党我军的领袖。他指出,只有改变错误的领导,红军才有希望,革命才能成功。周恩来的发言和倡议得到了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支持,由于周恩来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又是对红军有着最高指挥权的“三人团”成员,所以周恩来的态度对会议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确立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遵义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由常委审查通过,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由张闻天接替博古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朱德、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毛泽东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1935年3月又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毛泽东、王稼祥为成员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这是周恩来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国革命的转折由此开始。

  与毛泽东共同组织和指挥了红军长征

  中央三人指挥小组成立后,周恩来不仅是红军行动的决策者,而且是战略战役的具体准备和组织实施者。可以说,遵义会议后,红军的重大行动都是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共同指挥下进行并取得胜利的。

  首先,周恩来与毛泽东共同酝酿提出了红军北上的战略方针。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红军长征的出路仍尖锐地摆在新的领导人面前。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关于红军战略方针曾有过几次变化,但直到两河口会议才确定了北上川陕甘的战略方针。这个战略方针对红军长征的出路,对创建新根据地都非常有利。在周恩来与毛泽东共同指挥下,中央红军通过四渡赤水战役、大渡河战役迅速北上,实现了与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以后继续北进,到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会合,使全国的革命形势和陕北根据地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次,周恩来与毛泽东共同组织、指挥红军开展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我军一反以前的状态,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声东击西,处处主动,左右敌人。全军指战员深刻地认识到:周恩来与毛泽东等领导制定的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第三,周恩来与毛泽东等亲自指挥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川西地区。部队与从蒙古、盐井坪渡口过江的红九军团会合,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第四,周恩来与毛泽东一起决策指挥了粉碎敌人围剿陕北的直罗镇战役。战前,周恩来组织团以上干部实地察看战场地形,并亲自制定作战部署和布置战役打响后的救护、后勤保障等工作。战斗打响后,他与毛泽东等亲临前线,甚至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作战。这次战役的胜利,打乱了蒋介石进攻陕北的计划,粉碎了蒋介石对陕甘苏区的围剿。

  第五,周恩来与毛泽东一起决策指挥了东征和西征,使陕北根据地在发展中得到巩固。进入陕北,虽然建立了根据地,但根据地的条件是有限的,仍有许多困难,党中央决定在发展中求巩固,为此组织了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由毛泽东亲自率军东渡黄河,抗击日寇。周恩来则负责后方工作,为东征胜利及回师做了许多细致的策应工作。东征军回师不久,周恩来又协助毛泽东指挥了西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1936年10月,终于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