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给钱伟长取名 希望长大后能像徐干研究学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钱穆给钱伟长取名 希望长大后能像徐干研究学问

2010年08月12日 18:2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惊悉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溘然仙逝,笔者不禁回想起了钱老为拙作《胡秋原全传》题词的一段机缘。

  那是笔者为台湾老作家胡秋原作传时,胡先生曾亲口告诉我:他与钱伟长及其四叔钱穆是世交,钱穆曾经对他讲过钱伟长这个名字的来历——

  钱家家学渊源深厚,从他们现代人的名字就可窥见一斑。钱伟长之父钱挚居长,取“一鸣惊人”之典,字声一;四叔钱穆,字宾四,语出《尚书·舜典》:“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后为国学大师。有意思的是,钱穆的名字是钱挚改取的,而钱伟长的名字又是钱穆所取。原来“建安七子”中有一个叫徐干的人,字伟长,擅长诗赋,尤工五言诗。钱穆给侄子取名“伟长”,对这位长房长子的侄儿寄托了无限希望,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像徐干那样的学问家。

  钱伟长幼年生活虽然清苦,但每逢寒暑假,身为中学教师的父亲和四叔相继回家,对孩子进行琴棋书画陶冶。老一辈陶醉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用薪资节省下来的钱购藏了四部备要和二十四史,以及欧美名著译本,夏天每隔三天的晒书和收书活动,钱伟长是积极的参与者,从这些活动中,增长了他对祖国文化的崇敬。其六叔以诗词和书法见长于乡间,登门求墨宝者不绝于途,八叔擅长小品和笔记杂文,在《小说月报》和《国闻周报》经常刊出以“别手”为笔名的文章。“别手”者,“捌”也。他八叔名“起八”字“文”,取“文起八代之衰”之意。起八对唐宋古文很有见解,颇受文坛重视。

  幼年时,由于钱伟长与八叔相差仅几岁,接触机会较多。自他从八叔处首次借到《水浒传》阅读后,在没有进小学以前钱伟长就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继而阅读了《春秋》、《左传》以及《史记》、《汉书》等。接着,又由起八担任钱伟长的家庭教师,钱挚要求儿子每两天交一篇作文,并要求老八亲自批改。正是这一训练,给他打下的良好的国文基础。

  1928年夏秋之交,钱穆的妻子和新出生的婴儿相继去世。正在无锡荣巷中学任教的长兄钱挚,闻讯后立即归家为弟料理后事。因操劳过度,急火攻心,不幸溘然长逝。

  钱挚去世后,钱穆便把16岁的侄子钱伟长带在身边,供其读书,先苏州中学,再清华大学。钱穆续弦后,又把母亲接到身边,钱穆与钱伟长同在灯下读书,钱穆的母亲常在一旁缝纫伴读,亲眼看到了叔侄两人情深谊厚,在一起钻研学问的情景。

  不久,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的钱穆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辩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误言,平今、古文经学之争,震动了北京学术界。于是由顾颉刚先生推荐,钱穆担任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开设中国上古史、秦汉史等课,讲授史学,终成一家之言,终成为史学家与国学大师。

  正是由于钱穆的熏陶,钱伟长于1931年6月在上海分别考取了清华、中央、浙大、唐山、厦门五所大学。而且他的文、史两科成绩得了满分,也就是现在的“文科状元”。在选择这几所大学生时,他听从钱穆的意见进了清华。那时清华文学院有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陈寅恪、雷海宗、俞平伯、杨树达等著名教授,而四叔在历史系。钱伟长对古文和历史均有兴趣,最后选择了中国文学系。

  此后不久,侵华日军占领了东三省。出于忧国忧民之心,入学时物理仅考了5分的钱伟长要求读物理系,以科学技术救国。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答应他试读一年。他克服了数理基础差、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以数理课程超过70分的成绩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

  清华大学毕业后,钱伟长远赴加拿大、美国留学。

  1981年,钱伟长与他的堂妹(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到香港做学术演讲,在新亚书院院长金耀基的安排下,年过八旬的钱穆赴港探亲。见到了数十年未见的长侄、长女,钱穆相当激动。叔侄两人情谊深厚,却数十年无法相见,又听闻钱伟长曾被划为“右派”,让钱穆相当挂念,此番探亲终于了却了多年夙愿。钱穆勉励女儿钱易,“吃些苦没什么”,“只希望能做好一个中国人,用功读书做学问”。

  现在巨匠已经乘鹤西去,笔者手捧钱伟长先生的题词“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和平统一——题贺胡秋原传出版。钱伟长(印)”,心潮起伏充满着哀思。裴高才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