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耗巨资造山寨建筑 是否该划归“三俗”行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各地耗巨资造山寨建筑 是否该划归“三俗”行列?

2010年08月13日 14: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江苏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阜宁县斥巨资建造山寨版中国馆一事引发媒体关注。2010年5月6日记者在阜宁县看到,在质疑声中,山寨中国馆主体工程已顺利竣工,周边附属设施的完善施工正在进行之中。当地命名该馆为“中华情雕塑”,总造价350万元。 中新社发 李根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评:建筑山寨了,不外乎附庸风雅或者谋取利益

  编者按:近期,各种形式的媒体都在关注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反三俗”,对此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不分香臭美丑争夺所谓的名人故里是“三俗”,有人认为蓄意制造出位的城市形象宣传口号吸引大众眼球是“三俗”……这些文化建设中的不良现象出现后纷纷受到人们抵制。那么,对于各地频现的耗费巨资“打造”山寨建筑的现象,是否该划归“三俗”行列,加以纠正呢?本期让我们共同关注那些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山寨建筑。

  山寨建筑往往参照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原型进行模仿式建设,从建筑选材到建设规模,虽然不一定像“原著”般形神兼备,最终却也总能模仿出个五六分形似。如今谈起它们,人们总能如数家珍般指出一两个经典案例,譬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山寨“天安门”以及山西省临汾市的山寨“天坛”。对于这些山寨建筑,人们在笑谈之时总不忘评价一句:俗,没创意,劳民伤财。可是,在众多责骂声中,为什么依然还有山寨新秀层出不穷?

  县城里的“东方之冠”

  前不久,网上出现一篇图文并茂的热帖,称江苏省阜宁县204国道和329省道交汇处,有片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耕地被用来建造市民广场。广场中央有座红色建筑已经初现雏形,建筑高约24米,四方形的平台边长约50米。上部是四方冠形结构,其6层架空层全部为钢架结构,下面还有4个钢筋混凝土大立柱。整个建筑从外形上看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相似。网友戏谑地将其称为“山寨东方之冠”。

  消息传开,有媒体到现场调查,经在场人员介绍,阜宁县这座永久性建筑是作为城市形象标志而出现的。施工设计图显示,该项目名称为“阜宁县规划局雕塑”,工程于今年2月份开工。

  如果工程按计划进行,目前应该已经竣工。最初的发帖人声称,这项侵占耕地的工程耗资上千万,之后阜宁县政府新闻办回应,这个雕塑是应群众要求建设的,目的是弘扬世博文化精神,展示阜宁新形象,既没占用耕地,也没耗资千万,而是投资不超过100万,同时还表示网上有争议是可以理解的,是正常的质疑,不会追究发帖人的责任。

  本报记者与阜宁县文化局、规划局以及县政府办公室联系,希望了解情况,让记者意外的是,本已经过媒体报道的事件,如今该县这些相关部门竟然口径一致对外声称对建造雕塑毫不知情。

  疑惑中,记者又在网上看到阜宁当地网友的发帖,有人称这“东方之冠”用的优质钢材就有600吨,有人表示,可惜了大片农民糊口的土地被用来“养眼”了。更有人言辞激烈地表示这座雕塑根本没有实际用途,纯粹是形象工程。

  当然,也有对此表示支持的民众。他们认为阜宁缺少公益性的建筑,缺少能让百姓茶余饭后走一走、看一看的地方,这个建筑不仅能够给这座县城增添一丝亮色,也为群众提供了一个闲暇放松的去处。也有人表示,这样的形象工程,或许对当地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能有一些帮助。至于这种有益性假设,也只有在将来的发展中看结果了。

  近亿元的“鸟巢”

  阜宁受上海世博会启示建造“东方之冠”的事例让我们联想到更早一些时候的山寨“鸟巢”,起因如出一辙。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身影已经慢慢离我们远去,但是这股奥运风潮的气势并未彻底消减。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蒲县,自2008年9月开始建设蒲子文化宫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是2008年蒲县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城建重点工程之一,总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是一个以能够容纳1000余座位的剧场、4000余座位的多功能报告厅为主,老干部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阅览室等设施为辅的综合性场馆,场馆共分为地上3层地下1层。截至今年6月25日,文化宫主体室内装饰、设备安装调试已完成,室外广场改造工程除绿化外全部完成,总投资已达9500万元。

  文化宫项目一经实施,就引起众多反对和质疑声。原因在于,2009年蒲县财政总收入累计不到3亿元,其中还需承担教育、文化、卫生等多项支出,这项近亿元的建设工程对于这个县城来说,算是一项沉重的负担。而且蒲县县城人口仅3万人左右,这个据称是“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管理科学、理念创新”的文化广场对当地居民的实用性有多大目前未可知。此外,当地群众纷纷表示,“这文化宫怎么看都觉得长得像鸟巢。”自此,文化宫就得了个“山寨鸟巢”的别称。

  面对新建文化宫烧钱又没创意、纯属领导政绩工程的质疑,蒲县人大主任王安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注意到了对蒲县文化宫的批评在互联网上铺天盖地,但县里不打算回应此事。对于文化宫被戏称“山寨鸟巢”,他表示,那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他更愿意将这座文化宫理解为“像一片森林”,意在体现蒲县的生态和谐、环保发展。对于外界所说的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的评论,王安保则说,县里觉得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牵扯精力,“如果有问题,上级会来查我们的。”言辞间颇有一种这是我们家务事的意味。

  各地频现的“白宫”

  除了仿制自家作品,各地在进行城市建设时也常常表现出对国外标志性建筑的浓厚兴趣。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政府、上海市闵行区法院、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法院的灰白色办公楼看起来颇具相似性,它们都由主楼和东、西两翼三部分组成,其中主楼又包括底层和上面若干层以及一个圆形穹顶,建筑整体体现出美国白宫式风格,因而地处不同地区的这三座建筑又都被称作“山寨版白宫”。

  山寨建筑涉嫌侵害知识产权

  近些年,山寨建筑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它们往往地处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被归入当地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有的甚至被视为永久性标志建筑。地方政府将其作为一种宣传形象的营销手段,社会大众也乐于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针对这一现象,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刘友华副教授表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具有独创性的建筑作品是受法律保护的。类似阜宁这种建造山寨“东方之冠”的行为,即使是雕塑,也是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这一特定建筑的复制,是一种涉嫌侵害著作权的行为。刘友华同时表示,从城市建设规划和品牌建设的角度考虑,这种山寨行为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既不能用来养眼,又是不尊重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行为。

  本报记者 乔 欣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