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镜头奖获奖照片背后真假之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金镜头奖获奖照片背后真假之辨

2010年08月22日 09:29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真真假假之间,社会普遍患上了真相焦虑症,这已经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危机之一。然而,如何接近真相?在现阶段,除了理性之外,我们没有其他的武器和盾牌。

  近日,随着《挟尸要价》照片赢得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以长江大学宣传部部长李玉泉为代表的质疑照片造假之声再起。事实上,对照片以及相关事件的报道的质疑,从去年11月份就已经开始,这次只不过是卷土重来而已。

  时间会冲淡我们失去英雄的悲痛,留下正义长存。但现在回顾发生在去年10月24日这个举国关注的事件,我们会发现,如同其他若干重大社会事件一样,流言蜚语,像滚雪球一样,往往从事件中心极小的一点,迅速地向公众膨胀发酵,轻而易举混淆了真相。

  大众对真相的渴求之心出于天性,无法遏抑。当失去了获取真相的权威渠道,谣言便会横行。尤其如果被重大事件所激起的义愤或悲痛等情绪所裹挟,大众自身也很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一部分。真真假假之间,社会普遍患上了真相焦虑症,这已经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危机之一。然而,如何接近真相?在现阶段,除了理性之外,我们没有其他的武器和盾牌。以理性为基础的批判和质疑,才是求真的必要途径。在法学上,哪怕是罪行确凿、恶贯满盈的罪犯,也享有辩护的权利,同样体现了这一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欢迎李玉泉对“《挟尸要价》照片”的批判质疑。

  事发当时曾经发生过“要价”事件,这一点似乎毋庸置疑。发表于《南方周末》的《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一文,多次被李玉泉援引作为佐证,其意义在对救人的渔船和要价的捞尸船作出了区分,廓清了部分媒体和大众的概念混淆,但也间接证明了照片中的王守海,的确是“要价”团体的一员。基于此,王守海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所进行的有违道德的行为,并不值得同情。李玉泉对王守海们所作的辩护显然不能成立。

  但是,李玉泉的质疑依旧不无意义。他引导公众的目光越过了整体事件,投向了2009年10月24日下午4点50分这一刻。问题的焦点在于,获奖照片所展示的那一刻,是否展现了其如文字说明的“挟尸要价”的现实?亲历事发现场的记者,是客观公正地记录下了那一刻?还是被强烈的道德感所左右,用“艺术的真实”替代了“客观的真实”?区别虽然细微,却事关原则。

  现实不是NBA比赛,没有慢动作回放;照片不是录像,不能传达画面之外的声音。当时的瞬间,也许已经湮没在现场的悲痛与愤激之中,无法重新挖掘。现在针对相关事件的调查正在展开,也许不会有定论,但是,应该敲响了一记警钟:不管我们对当事者的道德缺失是如何震惊或者激愤,不能因此放弃理性:我们依旧要从最细微的地方做起。因为每一个最小的真实,都是奠基真理的地基。

  因此,应该视目前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一个样本。在事件尚未尘埃落定之前,我们体味其中蕴含的批判求真精神,也许收获及意义会更大。

参与互动(0)
【编辑:宋方灿】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