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以改革创新破解院团发展难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以改革创新破解院团发展难题

2010年08月23日 12:5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欧阳坚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就文化建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抓好的四项重点工作。

  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实践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更深切体会到这一重要讲话进一步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

  一、全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文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不畏艰难、顽强奋进,推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

  (一)转企改制国有院团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延伸。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28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或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数就达106家,是2008年以前国有院团转企改制总数的近两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各地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取得了许多新突破。比如,辽宁省已有14家国有院团实现转企改制,下一步将按照“同剧种合并、跨地市重组、全省范围内统筹整合、一次性注资、全部实现转企”的思路,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演艺领域转企改制任务。

  (二)国有院团转企改制工作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各级转制院团按照中宣部和文化部的部署,贯彻“可核查、不可逆”改革要求,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真转真改。比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公司全部事业编制已报经中编办批准予以核销,全体员工从今年7月1日起参加北京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原事业身份职工全部纳入企业劳动合同管理。辽宁省营口市在推进院团转企改制中,采取“不留壳、不借壳、不造新壳”的做法,为地方院团规范转制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三)演艺资源整合实现新突破。一是一批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逐渐形成。北京、辽宁、吉林、上海等省市整合演艺资源组建了演艺集团公司。二是演艺产业布局得到优化,现代演艺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整合了全国25家演出场馆,初步建成了“中演演出院线”。保利集团以投资、收购、兼并、委托等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演出院线和票务网络。

  (四)保留事业性质的国有院团内部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保留事业性质的国有院团在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营管理等内部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比如,中央芭蕾舞团实行全员聘任制、年薪制,对贡献突出、能力优秀的人员给予不同级别的“优秀表现奖励”“长期服务奖励”。上海交响乐团实行理事会制、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建立艺术总监聘用制等改革措施。

  (五)改革过程中一批民营院团获得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注册的民营院团已超过6800家,年演出在200万场以上,为繁荣演出市场,尤其是服务基层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有院团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天津市刘荣升京剧团以名角办团的方式,在中小剧场进行低票价演出,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山西省清徐嫦娥艺术剧团长期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每年演出平均达到1500余场,年收入近千万元。

  (六)创新演艺产品“走出去”方式取得新成效。不少演出院团积极探索到境外演出的新途径新模式,为扩大影响、增加收益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比如,天创国际演艺公司以独立投资方式购买了美国布兰森市的白宫剧院,并联合外国演出商共同投资制作适合西方高端演艺市场的新的《功夫传奇》,实现直接在境外开展创作生产营销,为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虽然近年来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的保障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二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三是一些院团面向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四是演艺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五是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些问题,是改革发展中必须面对的困难,我们必须按照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部署,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当中逐一解决。

  二、提高认识、明确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文化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时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继续把国有院团体制改革工作引向深入。

  总结近年来院团改革的成功经验,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做好下一步的改革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坚持四项重要原则。

  需增强的四个意识是:

  (一)增强大局意识,提高加快改革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有利条件和严峻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更加紧迫;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性更加突显。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因此,我们要有强烈的大局意识,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到全局工作中统一安排和部署。

  (二)增强责任意识,更加坚定改革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国有院团体制改革是整个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改革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是正常的。但要看到,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有党中央坚强正确的领导、有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导,有多年改革积累的成功经验,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克服改革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因此,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好中央交予的院团体制改革任务。

  (三)增强市场意识,提高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要面向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就必须了解市场、把握市场、驾驭市场,进而减少市场的负面影响,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的优势加快自身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掌握市场经济的知识、把握市场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学会利用市场来获得发展的资源。力争做到通过市场来实现艺术的价值、获得劳动的回报,通过市场来实现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目的,通过市场来检验和评判我们的文艺产品的优劣,同时也通过市场来提高竞争力,不断扩大优秀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四)增强服务意识,营造更加有利于改革发展的环境。文化部门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要尽快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培育中介机构和协会组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为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面向市场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要坚持的四项重要原则是:

  一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既要抓好体制改革,又要抓好机制创新;既要推进院团自身的改革,也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既要培育骨干演艺集团,也要完善演艺市场体系。不能顾此失彼、单兵作战,而要综合平衡、整体推进。但也要突出重点,就是一般院团的转企改制。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切实解决好国有院团转企改制中人员分流、身份转换、社保衔接、资产划转等问题,使转企改制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二是统筹协调,加强引导。文化体制改革牵涉面广,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地文化部门要主动争取财政、税务、编制、工商、社保等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落实中央已出台的各项改革政策的同时,制定更具操作性、更加优惠的地方配套政策措施;要切实做到在文艺评奖、重大活动、公益演出等方面对转制院团实行适当倾斜,真正体现“谁改革,支持谁”的正确导向。

  三是积极稳妥,注重实效。改革的目的是加快发展。要加快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环境和良好的次序。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行动要积极、方法要稳妥。尤其是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时候,一定要以人为本,确保他们的正当权益,努力争取广大演职人员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在改革中一定要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把原则要求和具体措施结合起来,有目标、有对策、有措施、有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四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要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解决新问题,就不能等待和观望,不能奢求现成的答案,不能只等上面的政策。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院团,条件和环境都有所不同,改革的方案和路径也应该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联系本地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积累新经验、提出新思路、拿出新办法,不断开创改革的新局面。

  三、下一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

  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继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取得进展。推进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文艺院团都要面向市场、服务群众,体制机制全面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演艺生产力。

  当前,要着重抓好“转企一批”“激活一批”“整合一批”。

  转企一批。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国有院团,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加快转企改制步伐,逐步成为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已转制的院团,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通过兼并重组,积极培育扶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演艺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演艺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演艺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激活一批。保留事业体制院团中的公益性院团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内部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具有经营能力的事业院团要按照“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针,实行企业化管理,逐步提高推广普及和引导潮流的能力。

  整合一批。性质相近、种类相同、布局重叠的院团,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合并、重组,从而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同时,可以与相关的演艺产业,如剧场、票务、广告、演出中介等机构和企业进行联合,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战略联盟,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打造现代演艺产业创造条件,努力在演艺领域发挥保护、传承、普及和引领的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下一步要切实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落实和完善院团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首先,要用足用好中央出台的各项改革政策,使这些政策措施能够逐一落实到位。其中,重点落实好财政、税收、社保、投融资、对外贸易、土地和演出场所等扶持性政策措施。其次,要积极鼓励各地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制定更加具体、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措施。在这方面许多省市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各地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和借鉴。文化部将建立相应机制,把有关资源向改革早、见成效的转企改制院团倾斜,为其迅速做大做强创造条件。通过落实和完善改革政策,使“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扶持院团改革发展的新模式。各级文化部门要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和直接投入,尽量多用经济的手段、激励的方式来扶持和引导院团的改革发展。要多采取事后补助、表彰评奖、购买服务、贷款贴息、项目扶持等多种方式,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干得多的得实惠、干得好的得扶持,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出引导和激励的作用。文化部今年将举办演艺企业改制及上市研讨班,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演艺类企业上市。

  三是逐步健全和完善现代演艺市场体系。要大力发展演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健全演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鼓励发展演出院线、票务连锁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音响、灯光、舞美、服装、乐器、化妆等方面相关产业,不断拉长和延伸演艺产业链。要积极搭建演艺企业投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文化资产评估机构和文化产权交易所开展演艺类版权的评估和交易,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四是积极支持演艺机构和企业开发国际市场,使更多的舞台艺术精品“走出去”。文化部涉外机构将对各类文化单位和企业提供信息、牵线搭桥,为其到境外巡演创造条件,并按有关规定在广告、货运、场租等方面给予补助,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可采取奖励的办法,鼓励有条件的演艺企业,以收购、兼并、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在境外兴办演艺实体,直接在境外创作、演排和演出具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又适合当地鉴赏标准和消费习惯的优秀节目。

  五是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尽快培养一批既懂艺术又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可担当重任的领军人物。对稀缺的高端人才,要面向社会、面向境外招聘和引进。加强对艺术院校专业设置的指导,尽快培养演艺领域懂技术、会经营的急需人才。要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已有的人才有用武之地,让潜在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让外来的人才能够得信任、受重用,为人才搭建能干事、干成事的平台。

  历史已证明,不改革就无法拉近舞台与观众的距离,不改革就不可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传世之作,也就无法产生梅兰芳、常香玉这样的艺术大师,不改革院团就没有出路。当前,国有院团体制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离中央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尽职守、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确保国有院团体制改革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让中国这个在世界享有盛誉的戏曲大国,再创舞台艺术新的辉煌。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