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8月底再访大陆 将赴上海看世博送儿子读北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李敖8月底再访大陆 将赴上海看世博送儿子读北大

2010年08月24日 15: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5月,李敖今年刚刚考取台湾大学的小儿子李戡也一并出席演讲并与父亲同坐演讲台,这也是他首次正式参与父亲的活动。在提问环节,李戡介绍了他将要出版的批判台湾中学历史教育的新书。不过,李戡后来决定到北大读书。  中新社发 郑宇钧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8月24日电 开展100余天,参观人数破4000万的上海世博会月底将迎来一位新的“观光客”。台湾历史学家、作家、学者李敖将携全家于8月26日从台北搭机赴上海、杭州两地观光访问。

  据悉,在上海期间,李敖将参观世博园区的一些场馆,并将参观上海博物馆。同时,他还将发布《李敖大全集》修订版在大陆出版发行的消息。在杭州期间,李敖将赴浙江省博物馆观看包括明年将在台北合璧的《富春山居图》在内的馆内展品并乘船游览西湖、观看《印象西湖》。

  这是李敖继2005年9月“李敖神州文化之旅”之后,时隔五年之后再度到访大陆。李敖此行一是参观世博;二是希望看到明年将在台北合璧展出的《富春山居图》留存在大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尽一位父亲的职责,送儿子到北大读书。

    由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超过240个国家地区组织参展。世博会开幕以来,以其丰富的参观内容和园区活动吸引了大批观光游客,即便是目前上海正笼罩在高温之下,也挡不住游客参观世博的热情。

  李敖简介

  李敖,台湾当代学者,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历史学家。祖籍吉林省扶余县,1935年生于哈尔滨,后迁居北京、上海等地。1949年举家赴台,定居台中。1954年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未满一年退学,旋再考入历史系。1957年在《自由中国》发表《从读<胡适文存>说起》,引起胡适注意,后任蒙元史专家姚从吾助手,并考入台大历史研究所。1961年于《文星》杂志发表《老年人和棒子》,揭开六十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的序幕。此后出任《文星》总主笔。

  李敖1963年出版第一本书《传统下的独白》,1965年发表《我们对国法党限的严正表示》,导致《文星》杂志被迫停刊。1972年以“叛乱罪”被台湾当局判刑10年,后获减刑,1976年获特赦出狱。1979年复出文坛,出版《李敖文存》;1980年出版《李敖全集》。1981年因批评台湾当局,再度被捕入狱1年。1982年出狱后,陆续创办《时代》系列杂志,出版《千秋评论》、《万岁评论》、《朝代评论》丛书,宣称绝对反国民党,绝不妥协。

  1991年创办《求是报》,1993—1996年任东吴大学历史系兼任特聘教师;1995—2000年担任真相新闻网“李敖笑傲江湖”主持人;1999—2000年,台湾第10任“总统”选举期间被推选为新党“总统”候选人;2000年担任环球电视“挑战李敖”主持人和台视“李敖脱口秀”主持人;2001年至今任中天新闻台“李敖大哥大”主持人;2000年,凭借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曾被提名角逐诺贝尔文学奖;2004年当选“立委”;2004年至2006年,在香港凤凰卫视主持《李敖有话说》节目。

  李敖著作甚多,主要以散文和评论文章为主,有《传统下的独白》、《胡适评传》、《闽变研究与文星讼案》、《上下古今谈》、《李敖文存》等;近年出版的有《蒋介石研究文集》和《李敖回忆录》、《李敖大全集》等100多本著作,被西方传媒誉为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李敖主张以“一国两制”方式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著有《冷眼看台湾》、《给国民党难看》、《李登辉的真面目》、《李登辉的假面具》等。2005年,由凤凰卫视出面邀请李敖先生回大陆展开“神州文化之旅”,先后访问了北京、上海、香港等地。

  2007年,李敖在台湾宣称成立“中国智慧党”,称智慧使我们不相信‘中华民国’是一个国家、不相信‘台独’、不相信‘以台湾之名进联合国’、不相信共产党是敌人、不相信军购、不相信固守保台、不相信美国来救我们、不相信美国是我们朋友、不相信自己不是中国、不相信蓝绿。”拒收笨蛋。

  夫人王志慧,现年46岁,1992年与李敖结婚,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李戡,18岁,2010年放弃台大地质科学系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录取,2010年7月底出版处女作《李戡戡乱记》,痛批台湾历史教科书;女儿李谌,16岁。

参与互动(0)
【编辑:宋方灿】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