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赵本山到底坚持了什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赵本山到底坚持了什么?

2010年08月27日 13:48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赵本山创造了许多奇迹。其中,最让人不解的是他所创办的“本山传媒”企业,到底是怎样崛起的。

  名气、勇气、运气、人气,赵本山都不缺,但是,这些都不是“本山传媒”的立身之本。本山能够把他的文化企业做好、做强、做大,靠的是他坚定不移的文化理念。

  从小饱尝人间冷暖的赵本山,带着黑土地的印记,带着他永远不变的憨实的笑脸,从辽北山乡走来,演着他喜爱的“二人转”、“拉场戏”、“小品”、“影视剧”,二十多年不断地为全国亿万观众制造了令人难以拒绝的欢笑。不管人们说他什么“农民文化的代表”,还是“小品王”、“喜剧大师”,他都不为所动,我行我素,本山本色不改。

  正是因为他坚持本色,才使他在这“花无百日红”的当今能够常开不败,创造了他表演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因为他坚持本色,才使他涉足文化产业出手不凡,步步登高;还是因为他坚持本色,才使他在这“过客匆匆”的文化舞台上,一直保持着自身魅力,不断受到亿万观众的关注和热捧。

  那么,本山到底坚持了什么呢?

  先说“贴近实际”。

  赵本山从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家,完全得益于他一贯务实的基本性格。无论是搞艺术还是办企业,他都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实际出发。从来不搞花架子,不图虚名。他说:“艺术要给人们提供快乐,快乐是所有人都需要的生活内容。”他始终坚持大众化、乡土化的民间艺术不动摇,以坚决捍卫的姿态经营东北二人转。

  这里,我举个例子。在创办辽宁民间艺术团的时候,省领导对本山说:“你要创办一个新型的演出团体,走产业化的道路,带动一下文化体制改革,我们支持你。如果,在开办初期有困难,省里可以给你一些实际上的支持。”本山很高兴,但是,他很快就做出了决定:不要编制、不要钱,办一个真正民营的艺术团,就靠走市场发展壮大。我曾问过本山:给钱不要,纯粹傻帽!本山说:“不靠政府给点小钱过日子,要靠市场生存发展。”他自己掏钱租下了 “沈阳中街大舞台”,挂上了“刘老根剧场”的牌子,背水一战,苦心经营,开始打造“绿色二人转”品牌。他分析了一些专业艺术团体演出不受欢迎,不是艺术水准问题,而是脱离了大众文化需求的实际,同时,也为自己创办的民间艺术团做了符合实际的市场定位。

  再说“贴近生活”。

  赵本山从1982年演《摔三弦》出道,先后演了几十个喜剧小品、十几部影视剧,普遍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他的演技应该是第一流的。但是,比演技更重要的应该是他的追求。

  我与本山合作了二十多年,彼此相处得很愉快,但是,合作得却很吃力。本山对剧本的要求很特别,他基本上不管什么编剧技巧,也不追求什么语言“包袱”。看剧本他先找感觉:“不能让我的脚够不着地,飘起来的戏肯定不好看。”他经常这样说。他所害怕的“飘起来”就是怕离开土地,离开生活基础。情节可以虚构,但不能虚假,一旦虚假了,观众就会不信任。特别是塑造人物,一定要有生活基础,哪怕是一句台词不符合人物身份,他也不接受。比如我们在创作小品《不差钱》时,想让他(丫蛋她爷)在见到老毕时夸夸这位央视主持人,整个“包袱”出来:“你是名人哪!看这长相就和一般人不一样,鬼斧神工的。”他说:“这么说不行,这不是一个老农民的语言。”他宁可不要“包袱”也不愿违背生活。他在导演电视剧时,也反复强调演员要从生活出发,表演一定要生活化。要把剧本中的书面语言全都变成老百姓的口头语言,“说人话。”他反对当下有些编导忽视生活,胡编乱造。他说:“艺术最重要的是让人感到真实,喜剧也要真实,要把握分寸,一闹起来就失去了分寸。不真实就不可信,不可信的东西就不好看、不美。”从某种程度上说,赵本山能走到今天,完全得益于他“脚踏黑土地”,坚持从生活中吸取营养,所以他十分虔诚地感谢生活的恩赐,感恩于老百姓对他的厚爱。

  再说“贴近群众”。

  赵本山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平民演员,无论头上有多少光环,他都会真诚而坦然地说:“我是个农民,领了一帮农民,排了几个给农民看的戏。”他最反对演员摆“艺术家”的架子,经常对他的徒弟们说:“好演员都是观众捧红的,老百姓才是你们的衣食父母。你们怎样尊重我,就应该怎样尊重观众。上台摆出一副艺术家的架子,向观众要掌声,观众就会厌烦你,不买你的账。聪明的演员都把观众当祖宗一样恭敬。”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几十年来,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自己有多累,只要有群众找他签名、跟他合影,他从不拒绝。

  说了这么些,事实上,我真正关注的绝不是赵本山本人,而是东北地域的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生态环境。一个靠个人艰苦奋斗把民间文艺救活了的艺术家、一个不要政府一分钱,自觉走向市场为文化产业作出了贡献的艺术家——赵本山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我认为,最少我们可以从赵本山的实践中,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一是赵本山的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和坚持文艺方向,两者是一致的。文化产业,就是以文化为资源,开发和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进入市场,通过文化服务获得经济效益。不走市场,缺少受众,或者是不受大众欢迎,怎样服务呢?

  二是赵本山的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与坚持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相一致的。我们民族的、大众的、中国化的文化和文艺不但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且还有宽阔的发展空间。

  崔凯(作者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