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述评: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2010年08月30日 00: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阳江8月29日电 题: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中新社记者 陈明

  通俗地讲,“文化”即“文明之教化”。在广东当前“建设文化强省”的大背景下,广东各地文化界人士“如沐春风”,纷纷在媒体前高调亮相,纵论繁荣文化之道,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从1986年起先后在阳江日报社、阳江文化局担任领导职务的广东作协会员陈慎光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繁荣地方文化,首先要懂得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然后才有继承、发扬和创新。唯其如此,“文化堆头”才有可能越做越大。

  近年来,陈慎光先生在整理、挖掘当地历史遗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整体打捞800年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等。遗憾的是,阳江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上,却相对滞后于其他兄弟城市。

  据阳江文化界人士介绍,广东阳江目前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始创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的阳江学宫,以及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阳西七贤书院等,都是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如“岗背塔”、“金鸡阁”等具有很高人文历史研究价值的文化古迹,都没有得到很好抢救和保护,导致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好东西,有的遭到毁坏、有的濒临消亡,令人惋惜。

  对此,陈先生认为,对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应加大投入保护,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不能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的,不光是文化古迹,还有不少灿烂的传统文化产物,无论是名声在外的阳江漆艺、风筝和小刀,还是传承久远的疍家婚俗、诗文联画等,都是地方文化的亮点,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都需要保护和发扬。

  在中国的历史上,阳江曾担当过各个朝代的州治、县治、郡治等重要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角色,积淀着深厚的“高凉文化”历史底蕴。老祖宗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阳江文化界人士近年来颇为关注的一个严肃话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阳江高凉文化研究会会长冯峥先生表示,近年来阳江成立了高凉文化研究会,但参与的人较少,成果不多。

  作为滨海城市,广东阳江孕育了丰富的渔家文化,如阳江渔歌(又称“咸水歌”)等,这些都是先民们在日常劳动生产、生活交流和民俗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产物,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但目前这些“好东西”却正在面临着传承之忧。

  阳江60多岁的“广东歌王”陈昌庆告诉媒体,虽然阳江渔歌在这些年来参加广东各项赛事中屡有斩获,但惠州、中山等兄弟城市的的渔歌已经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阳江渔歌在这方面尚未有突破,每次看到舞台上表演“咸水歌”的,多是些两鬓斑白的老者,难寻意气风发的青年人。

  文化界人士普遍认为,在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行为思想倾向,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老祖宗留下的一些文化产物的遇冷乃至消亡。对一些传统文化传承正在面临着的断层之忧,文化人士颇感痛惜,期待能借广东建文化强省之势得到“实实在在”的重视。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