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副部长: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部副部长: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2010年08月31日 12: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杨志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四项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这是党中央对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进一步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遵循。

  一、以重要讲话为指针,深刻理解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各级政府为主体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一整套设施和制度体系的总称。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和要求进行了精辟论述。结合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和工作实际,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讲话深刻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讲话指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基层提供具有普惠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讲话明确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四项基本特点。讲话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这是中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特点的高度概括。体现“公益性”,要求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质,公共资金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体现“基本性”,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务。体现“均等性”,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和资源必须公平分配,对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要均衡布局,使得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便利性”,要求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是人民群众感到非常便利的服务。

  第三,讲话进一步强调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讲话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同时,要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各种方式投入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局面。

  第四,讲话明确提出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讲话指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这一命题,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必须着眼于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城乡基层倾斜。要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推进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倾斜,努力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以重要讲话为镜子,清醒认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我们深刻理解讲话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进入了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

  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2009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292.32亿元,与2005年的133.82亿元相比,增幅达118.44%。“十一五”前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900亿元,年均增幅达25.28%。“十一五”以来,国家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5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10.24%和140.98%,均已实现“翻一番”。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5年的10.23元增加到2009年的21.9元,增幅为114.07%。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也显著增强,仅2009年就达到29亿元,“十一五”前4年总计投入63亿元,是“十五”时期总和的8倍。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发展迅速。“十一五”时期,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修缮专项资金、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等一系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显著改善了基层文化设施的整体面貌。2009年,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91个,覆盖率达到87.16%。县级文化馆2862个,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街道)文化站38736个,覆盖率达到94.8%,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村文化室209600个,覆盖率达到34.2%。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重大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推进, 至2009年底,数字资源量达92.27TB,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09年底,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达到2814个,覆盖率达到96%;乡镇基层服务点达到15221个,覆盖率达到44%;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达到75万个,其中配备文化共享工程专用设备约47.5万个,覆盖率达75%。2010年底即可实现“村村通”。国家数字图书馆经过近5年的建设,数字资源量达到327.8TB,服务范围覆盖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卫星、移动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实施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使县级图书馆读者都可享用到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送书下乡工程和流动舞台车工程的实施,使基层文化资源更加丰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推进,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亮点纷呈。博物馆、公共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等免费开放成效显著。2009年,全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447家。浙江嘉兴等地探索多种形式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实行借书还书“一卡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益。深圳等地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创建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

  广东等地普遍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与阵地服务相配合,使图书馆服务惠及更多的基层群众。江苏省吴江市推动“区域文化联动一体化”,盘活文化资源,增强群众文化活动活力,丰富区域内群众文化生活。宁波市打造“群星课堂”等公益文化品牌项目,不断拓展和提升群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群星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重要示范性、导向性活动的带动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今年5月,在广州举办的第十五届群星奖评奖活动推出了近千件优秀群众文化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全国已有963个县(市、区)及乡镇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今年年初,文化部组织了“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充分展示了近年来群众文化创作的丰硕成果。实施了“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组织多届少儿合唱节和“永远的辉煌”老年合唱节,为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共文化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正式启动。制定《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五是基层文化队伍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六是文化建设在地方党委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过低,缺乏刚性的约束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意识尚未形成。从整体上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与广大群众迫切的基本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还不相适应。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大力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努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以重要讲话为指导,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地市级未达标城市图书馆、文化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争取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地市级“两馆”进行资金补助。全面推进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建设,把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落实中央提出的“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政策。落实全国城市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对中西部地区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进行补助。逐步为县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配备流动文化车,开展流动性文化服务。

  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加强优秀文化产品的推广与普及,探索基于群众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机制;研究制订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指标,完善工作评价机制和绩效考评办法,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推广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加强流动文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加强对农民、城市农民工、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文化服务,继续大力推动文化下乡,建立文化援助机制;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法》立法进程。修订《文化馆管理办法》,制定《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管理办法》等规章,建立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布局、规划和管理要与城乡统筹、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相衔接。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公益事业,支持各种民办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项目和全国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科学、规范地开展保护工作。实施“春雨工程”,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五是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按照“存量优化、增量优选”的原则,探索能够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文化队伍。按照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村、社区文化站(室)的建设和服务标准,确定编制标准。建立基层尤其是农村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考核制度,逐步实施基层文化单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实施“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项目”,提升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

  六是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要按照讲话要求,“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十二五”时期,在继续推进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究,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的具体实际,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参考,指导实践,推动立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持续发展。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努力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把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努力促进基本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