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农村电影怎没票房前景?投资多元化是双刃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农村电影怎没票房前景?投资多元化是双刃剑

2010年09月01日 08:5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这些优秀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深入人心。宋嵩制图

  【事件回放】

  8月26日晚,长春市体育馆“星”光闪烁。九台市西营城镇农民李雨田没想到他这个“粮状元”也成了“星”,为最受群众喜爱的科教片《万世根基——中国农业现代化历程》颁奖。

  第十届长春电影节,转身向农,首开先河:为中国农村题材电影设独立奖项——“金麦穗”奖。并且,国内30条农村院线在8月初还同时启动了电影下乡活动,以3000场次的展映把此次入选的21部影片送到农民身边,由农民投票,参与评奖。

  面对九亿农民的电影市场、农村题材的资源富矿,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未来要收获更多更美的“金麦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村题材并不“土”

  审美感受呈现多元

  在百年光影里,农村题材电影有过辉煌。从《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到《喜盈门》、《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直至本届“金麦穗奖”最佳故事片获奖影片《农民工》,这些影片都努力站在历史的高度,记录时代变迁。

  所以有专家坦言,说农村题材“土”,是个误读。

  “当乡村的民风进入影像艺术,特别能营造意境。农村题材应该像国外的一些著名影片如《云中漫步》一样,将乡村之美呈现出来。”导演韩志君认为,不断提高审美品格是一部好的农村题材影片永远不可回避的话题。

  同样,如何回应群众新时代下的观影新期待,与时代同步发展,也无法回避。市场化带来的打工浪潮,大众传媒带来的信息场域的变化,都让当今农民的审美感受与观影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看故事片过瘾,看科教片发财。”科教片已成为农民继故事片的又一“心头好”,且发展势头很猛。贵州新时代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的陈黔顺说,黔东南是火灾高发区,科教片《森林防火》在每个村都放过三次以上,场场人满。

  此次获奖的《万世根基——中国农业现代化历程》就是一部反映农业现代化历程的大型文献科普片,农民爱看,行家叫好。

  避免自说自话

  “迎合不健康趣味不明智”

  近年来,随着《刘老根》、《乡村爱情》、《圣水湖畔》等一批优秀农村影视剧走红市场,伴着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成普及之势,政府为农民看电影“买单”,农村题材影视剧市场呈现供销两旺之势。

  但这难免又有萝卜快了不洗泥之虞。让什么样的电影下乡?如何创作真正的精品?

  “农村题材电影首先必须注重思想格调、审美品格,不能恶俗。电影的教育功能不能弱化,更不能抛弃。”韩志君说,事实证明,那些浮在生活表面、追求猎奇猎艳放松放纵、刻意“审丑”效应等的影片,总是行而不远。只有用好作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用真情真性唤起观众的共鸣与情感,才是一部好的农村题材影片应该有的品格。

  “农民的审美素养也需要这样的好影片引导、培养。而刻意迎合某些不健康的趣味,未必是明智之举。”北京九州同映国产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水合认为。

  当前,农村电影的投资主体开始多元化,拍电影的门槛降低。“这是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电影的发展,同时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甚至于是‘三俗’的作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导演梁明说。

  “年轻的按自己想象拍农村,年长的按自己记忆拍农村。”有导演这样归纳当前农村题材影视剧脱离生活的弊病。那种靠想象营造农村场景、自说自话的农村电影,走不了多远。正如九台市农民张杰所说:“我们喜欢《乡村爱情》,因为‘一色儿说农村大实话’。我们爱看《农民工》,因为它讲了我们农民自己的故事。”

  接轨国际视野

  形成类型化生产模式

  如何拥有更多的国际化视野,无疑是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未来发展的一个路径选择。

  “与以往‘农村题材’相比,我更倾向于称呼其为‘乡村题材’电影。”梁明认为,“乡村题材”的称谓不仅更准确,也和国际视野接轨。

  因为,农村题材电影具有独特的中国美学特征和文化底蕴。东北黑土地、西北黄土高原、江南水乡小镇,中国农村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是文化资源富矿。只有以世界眼光,提高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内驱力,才能拥有在未来国际主流电影市场上的话语权。

  “中国电影要走向国际化,主要靠乡村题材电影。中国乡村有自己独特的视觉景观,在西方‘蓝眼睛’中有新鲜审美感受。”有专家这样说。

  梁明也认为,乡村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显著特色,加速乡村题材电影类型化进程是当务之急。

  《天上的恋人》、《美丽的大脚》、《暖》,这些口碑不错的农村题材电影没有进入主流院线,正是由于没有形成类型化的生产模式。“类型化生产中,影片从剧本阶段一直到完成投入市场,均有一个团队进行营销策划推广。前期怎么拍,请什么明星,怎么宣传,后期怎么跟上,受众调查等工作相当完备。”

  国外电影在乡村题材类型化的道路上走得很早,值得借鉴。“其类型化的方向就是挖掘人性,搭建进入观众心灵的桥梁,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求。”梁明介绍说,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乡村题材电影在伊朗国内放映时场场爆满。日本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乡村题材电影《入殓师》不仅评论界叫好,票房成绩也不俗。法国乡村题材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更是风靡全球,商业、艺术两不误。

  与类型化发展方向相匹配,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未来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商业元素的进一步介入。

  “认为乡村题材电影没有票房前景是一个误区。”梁明说,目前我们的乡村题材电影处于小打小闹境地,主要原因是制片商认为乡村题材电影缺少商业潜能。而事实上,并不是只有大片才叫商业片,凡是观众爱看的都是商业片,观众的要求只有两个:视觉冲击与心灵共鸣。而恰是在心灵共鸣上,目前大片做得并不好,乡村题材电影却有独特的优势。

    本报记者 孟海鹰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