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重拍,争论多掌声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红色经典重拍,争论多掌声少

2010年09月01日 18:20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根据同名歌剧及电影重拍的28集电视剧《洪湖赤卫队》7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紧接推出的电视剧《江姐》用了整整22集讲述江姐的成长和爱情故事,随后被称为新“潜伏”的同名电影重拍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也于8月31日晚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露面。在这些经典重拍剧播出之际,许多的观众提出:重拍红色经典,除了精神不改,更应让人爱看,而现实情况是多数剧令人失望。

  重塑经典,岂能让观众有距离感

  一名姓邵的观众对笔者说:少了许云峰、双枪老太婆,电视剧《江姐》让人有距离感。这是因为,“江姐”这个在舞台和银幕上的艺术形象被人为地改变了。许多读过小说《红岩》的人表示,剧中连小萝卜头,甚至连叛徒甫志高都不见了,对电视剧《江姐》感到陌生,只有听到剧中的《绣红旗》、《红梅赞》时,才能联想起这是有关江姐的故事。

  重拍不等于简单的重现,而是要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重拍也不等于弱化主流文化,而是要对主流文化的强化与坚守。

  刘女士说:看了温峥嵘在《洪湖赤卫队》中扮演的韩英,感觉她的气质与心目中的“韩英”相差不少。观众在看电视剧《洪湖赤卫队》时,自然会将其与电影进行比较,这时有的观众就会发现,该剧虽然脱胎于经典歌剧和同名电影,除了保留故事梗概和主题音乐之外,把一个两小时的故事扩展到28集,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也丰富了许多,可是总觉得不如同名歌剧和电影感动,这当中最大的问题是重拍电视剧的内涵缺失。

  除了形似,如何好看很必要

  经典的重拍不等于单纯的迎合,艺术的通俗性不等于庸俗性,更不是低俗性。几年前的《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日》、《沙家浜》、《雷锋》等一批“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曾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好看的不多,最后喝彩得更少。这是为什么?

  有专家指出:当下的问题是对“红色经典”本身的价值缺少正确的定位,不少导演将“重拍”视为“旧瓶”装“新酒”,如此一来难有新意,没有味道。还有在“生活化”、“人情味”的名义下,在剧中增加了一些蹩脚的情节,令红色经典重拍成了“注水剧”,动辄二十几集,甚至三十多集,把原来的故事越拉越长,内容越来越空。对此,更有观众提出批评:我们喜爱“红色经典”,但不愿意看到有人糟蹋“红色经典”。在38集电视连续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开播之时,我们期待看到一个能将英雄形象塑造得更生动、更深刻、更感人的新“李侠”。

  (陈凤军)

  ■链接

  “红色经典”重拍“三阵风”

  第一阵风——上个世纪90年代,影视界一度掀起红色经典重拍之风:其中有何群导演的《烈火金刚》、王冀邢执导的取材于铁道游击队的《飞虎队》、雷献禾执导的《敌后武工队》等。可是,收获的批评远比赞誉多。

  第二阵风——2003年—2008年,重新翻拍的《林海雪原》、《早春二月》、《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沙家浜》、《雷锋》、《51号兵站》等,喝彩的也不多。

  第三阵风——今年,翻拍电视剧《洪湖赤卫队》、《江姐》、《永不消逝的电波》接二连三登陆央视一套,再次掀起了一股红色经典播出热。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