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上》:周恩来亲自试唱 朱德抄歌词携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在太行山上》:周恩来亲自试唱 朱德抄歌词携带

2010年09月03日 09:48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文化的力量 

  ■饶成勇

  65年前的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以不屈的精神,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强大而残暴的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这是一个值得让历史铭记的日子!

  军事上的胜利固然是中华民族能以弱胜强,最终赶走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原因。然而,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文艺同样是一个强大而坚固的战场,并始终在发挥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抗战全面爆发不久,文艺界就全面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并开展宣传鼓动工作,“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等文艺团体相继成立,宣传抗战的文艺刊物如雨后春笋,文艺作品创作数量空前,传播迅速。投身革命圣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也积极开展“街头诗运动”,让诗歌走向街头、走进田间、走上抗日的最前线。

  抗日战争的爆发及全民抗战的热情,使当时的爱国词曲作家的激情得到一次彻底而饱满的释放,艺术创造力空前高涨。他们纷纷积极投入到抗日的烽火当中去感受生活、汲取营养,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创作了一大批宣传性、鼓动性极强的抗战歌曲:《抗敌歌》、《救亡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等。这些歌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宣传全民抗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即使是岁月飘过数十年后的今天,唱起这些抗日的作品仍令人血脉贲张。

  文艺的力量存在于它及时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用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真正发挥出“轻骑兵”的作用。战争年代,文艺是鼓励军民团结一致、奋勇杀敌的号角;和平年代,文艺又是弘扬真善美、贬抑假丑恶的良方。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当年之所以能成为一首万人传唱的歌曲,就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太行军民的昂扬精神面貌,并以战斗的姿态成为插入侵略者心脏的一把钢刀。“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解放区军民一致抗战的热烈场面怎不让人心潮澎湃?“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这发自内心深处的吼声怎不振聋发聩?怎不叫任何侵略者心惊胆寒?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让我们看到过去,也能让我们展望未来。正是由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使文艺在抗日救亡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中,真正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如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和事件还时有发生,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以枕戈待旦的战斗姿态迎接更大的挑战和考验。而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理所应当站在时代风云的最前沿,创作出更多展现时代精神风貌、扬我国威、壮我军威的优秀作品,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再立新功。

  《在太行山上》:飘过72载的不朽战歌

  ——对一首著名抗战歌曲的历史追溯

  ■王志刚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铁壁铜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这首雄壮有力的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诞生于72年前。

  2005年,25集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在山西开机,《在太行山上》成为该剧的主题歌。一首老歌为何会有如此长久而隽永的艺术魅力?探究这首歌的来龙去脉,又把我们带回到那血与火的难忘岁月。

  震撼人心的歌词

  桂涛声,亲身经历太行热土

  歌词是歌曲的基础。一首让人心潮澎湃的歌曲,必然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歌词。而能写出震撼人心歌词的人,一定是与时代精神共鸣的人。桂涛声就是这样的人。

  桂涛声,回族,字仰之,原名翘然,曾用名浩然,化名吴壁,涛声是笔名。他1901年生于云南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涛声两岁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在本村读完私塾后,伯父桂培根将他带到县城读高小。15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书。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音体美方面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4年,就被昆明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破格录取。昆明读书期间,桂涛声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并积极投入学潮,被校方告发为“赤化分子”,遭下令缉拿未遂后被开除学籍,嗣后回到曲靖母校任教员,创作剧本《钟国魂》并公开演出,因其思想进步为当局所不容而遭解聘。

  桂涛声于1928年5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做兵运工作。七七事变爆发后,他跟随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赴山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9月上旬到太原,见到周恩来时得知正组建“战动总会”,桂涛声便以战动总会工作人员的名义去了陵川县牺盟会民众干部训练班。

  陵川县位于中原腹地,地处晋豫两省交界,是镶嵌在太行之巅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桂涛声来到陵川,既为太行山的壮观景色所惊叹,更为抗日军民的救亡热情而感动。当时,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刚刚开始,八路军整编后出征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威信倍增,迎来了联合抗战的高潮。尤其在山西一带,国共两党部队共同抗日,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桂涛声到达陵川时,八路军的3个师(115、120、129师)正深入太行、吕梁、五台诸山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而太行山位于晋冀豫三省边界,军事战略意义极为重要。桂涛声忙着参加牺盟会的各种活动,到街头演说,宣传群众,讲解抗日救亡的道理,宣传“游击战争”、“统一战线”,一时间,陵川到处是义愤填膺的人群控诉日本侵略者,到处是热血青年争相参加八路军。实行全民抗战,打败小日本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陵川自卫队由300多人迅速扩编为1000多人,出现了不少“母送儿,妻送郎”参军的感人场面。

  1938年4月初,日军3万余人分9路进攻八路军总部,企图摧毁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贯彻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粉碎了敌人9路围攻,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进一步奠定了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桂涛声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后,又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铜壁铁墙”,触景生情,酝酿半年的诗篇《在太行山上》从心底迸发了出来,他随手写在香烟包装纸上。5月,桂涛声离开太行山,6月返回武汉,即带着歌词去见冼星海。

  激情洋溢的乐曲

  冼星海,救国之志撞击灵感

  关于冼星海为《在太行山上》谱曲有多种说法。2010年7月27日的《山西晚报》刊登了张建军和靳宏伟考证“抗战名曲在陵川创作”一文,说是桂涛声和冼星海曾同时在陵川,1938年5月,桂涛声写出歌词后冼星海即谱了曲并在太行山传唱。专家认为此说疑点较多,还是在武汉谱曲比较可信,但冼星海与桂涛声熟悉应是确定无疑的。有冼星海的一段话为证:“我的一个诗人朋友,冒险去了一趟太行山,看见了朱总司令领导的八路军,也看到了太行山上的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当兵的感人场面,写了一首《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请我给他谱成曲。”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出生于澳门,幼年随母侨居马来西亚,13岁回国,先后入岭南大学附中和岭南大学、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和钢琴。他24岁去巴黎,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留法期间,他创作了《风》等10余首作品。

  1935年冼星海回国,在上海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到武汉;1938年底去延安;1940年去苏联为《延安与八路军》配乐;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10余年中,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作品300多部(其中歌曲200余首),为鼓舞人民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抗战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冼星海逝世后,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2009年,冼星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在太行山上》是冼星海在武汉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其巨大影响在他的歌曲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冼星海是随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武汉的。1937年底进入由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为音乐科主任,主持抗战音乐工作。他一边参加演剧二队的演出,一边忙于组织歌咏队,深入学校、农村、厂矿,教唱救亡歌曲。在冼星海等人的努力下,武汉出现了上百个歌咏队。冼星海成为著名的抗日救亡音乐家。在为《在太行山上》谱曲前,冼星海已为桂涛声的《送棉衣》谱过曲,只是找不到记载。至于这一次见面,是这样的:

  1938年6月的一天晚上,冼星海刚刚回到音乐科所在地武昌昙华林,桂涛声急匆匆地来了,对接待者说:“我是从山西来的桂涛声,想请星海同志为太行山的战友们谱一支队歌。”星海赶忙出来迎接。他一边接过桂涛声写在烟盒上的歌词,一边让桂涛声给大家介绍山西游击队反9路围攻的战况,大家一道为胜利欢呼雀跃!歌词把太行山中游击健儿的紧张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描绘得活灵活现,冼星海看着歌词兴奋不已,仿佛看到了军民浴血奋战的身影,随即音乐灵感来了:由舒展宽广明朗向上的小调主旋律,引出战斗性的进行曲旋律,既充满青春朝气,又有豪迈精壮的气势。他赶紧用笔把思路记了下来。送走客人,冼星海依然被游击健儿们的事迹深深感动着,他坐在钢琴前,反复琢磨、构思,怎么才能把歌词原意表达得准确无误?把如火如荼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激情撞击着思想的火花,他终于连夜将它谱写成一首二部合唱曲。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实现了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一首传世之歌就这样诞生了!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