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作家自费30万采访再现“驼峰航线”历史(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成都作家自费30万采访再现“驼峰航线”历史(图)

2010年09月03日 19:04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成都作家刘小童自费30万采访再现“驼峰航线”历史——

  前言:

  9月3日是抗战胜利65周年纪念日,成都作家刘小童的纪实文学《驼峰航线》再版面市。

  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为打破日军封锁,中国航空公司和盟军印中联队的勇士们,在冰雪覆盖着的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嶙峋峰谷中,闯出一条驼峰航线。

  这条航线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的功绩。人们所熟知的“飞虎队”所用的战略物资都从“驼峰航线”上运来。但这段历史,却一直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成都作家刘小童用7年时间、自费30多万,采访了几乎所有在世的“驼峰航线”上的华人,用激情向这些抗战英雄致敬。

  ■驼峰空运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的空运(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

  先后投入飞机2000余架

  参战人数84600人运送物资85万吨运送人员33477人美方共损失飞机563架牺牲飞行员1500多人中方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

  A寻找见证人

  对飞行的喜爱以及对驼峰航线的好奇,让刘小童决心采访当年与驼峰航线有关的健在者。他的第一个受访者是华人杰老人,在接受他采访5天后即离开了人世。这让他意识到,这将是一场漫长辛苦外加痛苦的采访……

  华西都市报:你是如何与“驼峰航线”这段历史结缘的呢?

  刘小童:这个跟我喜欢飞行有关系。我对飞机比较熟悉,第一次读到驼峰航线的时候,书上说是在冰山雪川之间,一架老式的螺旋桨飞机穿行在其中。当时的飞机载重最多只能飞三四千米,而驼峰地区平均海拔在五千米左右……对于当年只有两个螺旋桨发动机的老式飞机,在那种情况下飞行,我觉得是不可能的。我很好奇,这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为什么有人却完成了?

  华西都市报:第一个采访到的“驼峰航线”见证人是谁?难度大吗?

  刘小童:定了要采访“驼峰航线”,我就通过各种渠道联系那些健在的与“驼峰航线”有关的人。联系这些人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因为他们不被人们熟知,只能通过文献资料查找地址,然后通过某一个名字或姓氏去当地了解。

  我采访的第一位老人叫华人杰,那天是2001年7月3日,我赶到北京,在老人家里聊了很长时间。当时老人还接了一个电话,是一个做红木家具生意的老板从缅甸打来的,说是在缅甸发现了几具当年“驼峰航线”上飞机的残骸。这个消息让我很兴奋,觉得自己真的是来对了。

  和老人告别时,他跟我约好了,让我8日再给他打电话。在北京等到8日,我一早就拨通华老家的电话,但是接电话的却是他的儿子。对方悲痛地告诉我,他的父亲已经离开人世了。

  我真的很遗憾,当时,我还未来得及与老人合影留念。这以后,我每采访一位老人,第一个请求就是合影留念。

  B艰难的采访

  “驼峰航线”是一条半个世纪前的航线。当年那条航线上的见证者,现在还健在的都已成耄耋老人,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也是80多岁了。这些老人的记忆力并不好,这让刘小童和他们的交流变得十分困难。而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刘小童一直在采访,并没有出书,这让一些老飞行员一度认为他是“骗子”……

  华西都市报:采访“驼峰航线”的见证人一定经历了很多苦难吧?

  刘小童:从1998年开始采访到2005年出书,经历了不少磨难。目前,全世界活着的“驼峰航线”上的华人,有100多位,他们中年纪最小的也都80出头了,我都采访到了。

  老人记忆力不好,经常是刚从那儿飞回来,他就一个电话过来:“孩子,我想起来了,某某某还住在这里……”于是我又返回去。

  由于这期间一直没有对外发布消息,甚至有的老飞行员一度认为我是个骗子——总是采访,没有看到作品出来。各种各样的困难都在考验我:有的老人只要有笔或者录音出现都变得很谨慎,所以我都是在和他们“聊天”,到了晚上回到自己的地方才能整理资料。我不懂外语,遇到在外国定居的老人时,大家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C登机牌7年600张

  7年来,刘小童为完成驼峰航线的采访,乘飞机的费用就花了30多万,但他毫不后悔。驼峰航线这段悲壮的历史在中国被尘封已半个多世纪了,寻找真相,在刘小童看来,不仅是他的本能,还是他的使命。这让他觉得快乐而有意义。

  华西都市报:这么多年采访“驼峰航线”,都是你自费?

  刘小童:是的。我都是自己出费用坐飞机去采访,我积攒的登机牌有600多张,费用算下来光飞机票就有30多万了。我经常是上午采访,下午就飞去某个地方,可能是上海、可能是北京,也可能是美国,采访过后飞速赶到机场再折回成都。

  现在回头一想,我自己都觉得太难,但在当时却毫不犹豫。当时我一个月六七千块钱,除了吃饭我基本没什么花销,所有的钱都用来采访。

  华西都市报:在这条很难采访的路上,有没有打过退堂鼓?

  刘小童:有。2002和2004年我都一度想到放弃。一是找不到线索,二是找到的线索也很凌乱,我突然感到没有了头绪。

  在陷入绝望之际,我在某位老人家里找到了一本当年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通讯录,密密麻麻地有1400多个人名。于是,我就写了1400多封信给这些人,表达我想要寻找“驼峰航线”见证人的想法。

  后来有40多封回信,但是大部分内容都是“我父亲已经过世”之类的内容。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封信,在信中告诉我,我要找的人已经搬家,不在这个地址,但是信的末尾留了四个字——“祝你成功”,这对我而言又像是一针强心剂。

  华西都市报:是什么最后鼓舞着你坚持了下来?

  刘小童:我给你讲一个我采访到的故事。当时“驼峰航线”上的飞行员早上在昆明吃饭,中午在印度吃饭,晚上又回到昆明吃饭。每天早上的时候,飞行员在昆明会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早饭,但是到晚上的时候,可能桌边就有缺口。知道怎么回事情吗?有飞行员出事了,永远回不来了。这就好像一个饼忽然缺了一个口,这样的感受你能理解吗?那次采访完,我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个故事一直鼓励着我,让我在困难的时候都不放弃。

  华西都市报:《驼峰航线》这本书发行后,你是怎样的心情?

  刘小童:我记得那天我在首都机场,出版社的责编塞给我一摞书,是刚刚印出来的《驼峰航线》,我没来得及拆开就上了飞机。

  飞机钻入云端的时候,我撕开包装纸,深色的书皮就映入我眼帘,当时脑袋空空一片。这七年,我每次上飞机都很兴奋、充满期待,因为我知道某个地方会有一个故事或者一位老人在等待我,为我讲述我不知道的“驼峰故事”,但这次登机,我却没了方向,我不知道我走下飞机后的任务在哪里。我需要用使命感来存活。

  华西都市报:你为了《驼峰航线》付出时间和金钱,你觉得价值何在?

  刘小童: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让我快乐。《驼峰航线》出版后,大连有个女孩子,一定要去昆明工作,因为昆明巫家坝机场是离驼峰“最近”的地方。

  她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每天上班路上,看到等待红灯的车子排起队,我就在想,他们马上要过“驼峰”了。《驼峰航线》具备了典型好莱坞大片的所有元素:匪夷所思的灾难,非凡的勇气,尽忠职守的精神,人性中的高贵、光辉和美好。驼峰航线,带给我们的不仅只是悲壮,更是男人的一种血性,一种诺言、勇敢、信念和责任。

  华西都市报记者胡晓 实习生张涛 

  ■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南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二战结束后,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描述驼峰航线: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这就是著名的“铝谷”——驼峰航线!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