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籍:我们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保护古籍:我们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2010年09月09日 09:30 来源:湖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酸化较严重,且微有霉蚀,封面破损的民国二十五年《中国银行年鉴》。本版照片均为刘微 摄

  罗益群( 研究馆员,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中华民族以古代四大发明著称于世,其中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甚巨。相较其它文明古国而言,我国的古籍可以说浩如烟海、卷帙浩繁。这些古旧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炎黄子孙承继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

  印刷术产生后,古旧文献典籍的载体主要依赖于纸张。在流传保存过程中受制于各种因素,时代愈久远,留存愈稀珍。加之天灾、人祸、战乱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古旧文献典籍往往厄运连连,能保留至今可谓是吉光片羽,少之又少。可以说,现存的每一部古旧文献典籍背后,都流传着辛酸动人的故事。

  我国目前存世的清以前文献典籍估计在3000万册左右。湖南自明清以来,文风日盛,特别是清代中期以降,湖南已跻身全国出版收藏大省之列,但由于种种原因,湖南现存古籍可能只在200万册左右,而民国出版物存世则更少。在这些存世的古旧文献典籍中,其生存状况堪忧。除省内高校图书馆、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省社科院图书馆的保护、保管条件相对好一点外,一些中学图书馆、县级图书馆的古旧图书保护,根本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保护的条件和措施简陋恶劣,使本来留存不易的古旧图书继续走向损毁之中。近年兴起的私家收藏热,因住房条件限制和对古旧书籍保护知识的欠缺,也有藏书变毁书之忧。

  我省目前急需成立专门的古旧文献典籍保护工作班子。首先要对现存古旧图书品种、数量进行认真普查摸底、著录造册,使现存的每一种古籍都有户口和身份证;其次要对古旧图书的保存状态进行全面了解,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和措施;第三要使已经成立的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正常化,加大古籍保护力度,加紧古籍修缮,加快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和交流;第四要加快我省特色古旧图书的数字化,并无偿向社会免费开放,尽量减少对原本使用,在保护中求利用,在利用中求保护;第五要加大对现有古籍保护人员培养,改善其工作环境和待遇;第六是政府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经费上给予保障;第七是古旧图书收藏单位和个人要加强合作和交流,加强新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古旧文献典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何让这些历尽劫难、饱经沧桑的典籍留传后人,需要我们以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其保护保存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