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遭焚150年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圆明园遭焚150年祭

2010年09月13日 09:2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革命先导李大钊曾于1913年凭吊圆明园遗址,当时感慨万千,并以诗记述了圆明园被毁后的悲惨景象。在他的诗序中写到:“夕阳影里,笳鼓声中,同友人陟高岗,望圆明园故址,只余破壁颓垣,残峙于荒烟蔓草间,唏嘘凭吊感慨系之。”赋诗写道:“玉宇琼楼委碧埃,兽蹄鸟迹走荒台。残碑没尽宫人老,空向蒿莱撥劫灰。”自清朝咸丰十年(庚申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至今整整150年了。这一破壁残垣、荒烟蔓草的遗址,只是到了新中国建立后,才得以保护和逐步整修而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圆明园是世界园林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却毁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庚申之役。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际登上皇帝宝座的。在他即位的这一年,面对大清王朝内外交困、江河日下的局面,这位年轻的皇帝颇想有所作为,“求治之心甚切”。即位之初,他殚心治理,颁诏求言,任贤擢才;“治乱世用重典”;刈除奸逆;整顿财政,日日批阅奏章,谕授机宜,表现出了励精图治的决心。然而,他的这种决心未能持久。西方侵略者和农民起义的威胁,使他焦虑不安,信心丧失,逐渐沉湎于酒色,走向穷奢极欲,而“以醇酒妇人自戕”(《清宫遗闻》)。

  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6日(八月二十二日)抵达德胜门、安定门,清军纷纷败退到圆明园附近,联军尾随而来,至傍晚攻入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抢掠圆明园。10月7日(八月二十三日),侵略军涌向圆明园各个角落,贪婪而疯狂地开始了抢劫,直至10月9日(八月二十五日),经过三天的洗劫,整个圆明园无数珍宝和文物荡然无存。圆明园内的宝物到底有多少被抢、被毁,已无法统计。以“文明人”自居的英法侵略者,在洗劫了圆明园之后,还要彻底毁灭圆明园。10月18日(九月初五),在英国公使额尔金的主使下,下令彻底烧毁圆明园。这一天,侵略军出动了3000余人,开始了有计划的焚园。大火一连三天,圆明园多处都冒出了重重烟雾,遮天蔽日,所有宫殿、庙宇等古老的建筑化为了劫灰。在侵略军撤出圆明园时,将最后仅存的“正大光明”殿及大宫门区一并焚毁了。在短短的几天之内,使圆明园的“数百载之精华,亿万金之积贮,以及宗器、裳衣、书画、珍宝、玩好等物,有用者载入夷营,不要者变为瓦砾。万间宫殿荡为墟矣”。(《庚申英夷入寇大变纪略》)目睹毁园的这一惨象,连当时积极执行毁园的英国远征军司令格兰特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所干的“是一件不文明的行为”。

  庚申之役,由于英法联军的疯狂侵略,更是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无能,致使这一皇家御园惨遭劫焚,更使中国的独立主权进一步受到严重损害。这一历史悲剧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耻辱的一个象征。当我们面对被毁的圆明园遗址和它过去的辉煌一起反思时,便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圆明园遭劫焚的历史,给国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历史是民族危亡、社稷安危、社会兴衰的精神动力源泉,不了解自己国家历史的过去,就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也难以很好地探索未来。圆明园就像是一座永远不倒的纪念碑,既铭刻着中华民族昔日优秀文化的辉煌,同时也记录着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明的罪行,它以真实的形象警示中华儿女不要忘记过去。圆明园被劫掠、被焚毁,极大地唤起了身受西方列强侵略之害的中国人民知耻而后勇的民族自强意识,进而为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祖国的统一而奋斗;也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积贫积弱、政治的腐败才是国家衰亡的大敌。

  圆明园是一部值得中华民族永远记取的自豪与荣耀、欺凌与耻辱、控诉与抗争、警醒与反思、探索与奋起的历史。今天,它成为一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爱国意识、巩固社会主义信念的教科书。自鸦片战争百余年中,近代中国深受侵略战争之害,今天强大起来的中国,更要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鉴古思今,安不忘危;同时,也深感和平、和谐、安定的可贵。为共同构建人类美好的家园,积极响应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携起手来,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的倡导,由中国圆明园学会等几家单位发起,倡议将圆明园遗址建成“人类文明和谐的纪念地”,以及把每年的10月18日作为“圆明园国际文化日”的活动,目的是发挥圆明园这一遗址的特殊作用。这一倡议是有深远意义的。

  常润华(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研究室主任)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