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语文课没“鲁迅大撤退” 重视不等于选文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语文课没“鲁迅大撤退” 重视不等于选文多

2010年09月14日 08:49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

  新学期开始,又有报道说高中语文教材删除鲁迅名篇,是所谓“鲁迅大撤退”,迅速引起许多传媒热烈的争论。其实这些报道是不准确的,对课文调整的背景也缺少必要的了解。现在教材编写已经打破过去一本定天下的做法,实行“一纲多本”,初中就有上十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高中则有7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只是其中一种。各种教材对鲁迅作品选用情况是不太相同的,不能笼统地说都是“大幅减少”了。而且这些版本大都在2004年出版,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用过多年,并不是“新编”的,只因为今年某些省进入高中课改,准备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有记者连基本背景都不去搞清楚,好像突然发现可作话题的“新闻”,就急于“爆料”了。

  鲁迅作品选目的调整是事实,各种版本都有调整,一般来说在必修课中是减少了鲁迅篇目。就拿人教版高中语文来说,过去三学年6册共选有鲁迅作品5篇,现在保留3篇,即《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减少2篇。为什么减少?大背景是实施课改,整个课程结构改变了,变为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大板块,必修课只占1.25学年,余下1.75学年用作选修与复习。因为必修课的课时只有1.25学年,总课量少了,课文总篇数也相应要减少。就是说,鲁迅篇目在必修课中的减少,是由于课程结构变化与整个课时减少决定的。而在另外新加的选修课教材中呢,又可能保留甚至增加了鲁迅作品篇目的数量。人教版的选修课就收有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演讲与辩论》选修教材)和《鲁迅论读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教材)。所以准确地说,2004年前后出版的7种高中语文教材,并非刻意减少鲁迅作品篇目,而是调整篇目,有些版本把《阿Q正传》、《药》等“传统”选目放到“拓展阅读篇目”范围,有的还新增了一些过去未曾选收过的鲁迅篇目(如《铸剑》、《范爱农》等等)。无论哪个语文教材版本,鲁迅至今仍然是选收篇目最多的作家。

  不过这次争议也引起我联想到某些问题。

  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独立思考与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鲁迅已经积淀为现代最重要的精神资源,所以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但重视不等于选文越多越好,重视也还要考虑语文教学的规律,所以选文要充分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要适合不同学段的认知水平。过去选文过于侧重思想价值,不太考虑时代“隔膜”这一事实,又相对忽略其他要求,包括“语文要素”与可读性等要求,加上教学受制于考试,结果鲁迅作品就难教难学,效果不佳,甚至让学生腻味、反感。所以鲁迅作品到底选多少,选哪些,以什么教学形式呈现,放在哪个学段,都是要认真研究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材的改变是正常现象,不应仅盯着几篇课文。课改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那么教材选用鲁迅,前提就是对当代中学生的“鲁迅接受”状况与趋势有认真的调查、研究。这些年我也在关注这个问题,曾指导研究生做过《当代中学生“鲁迅接受”调查》的课题。上个学期我给北大本科一年级上现代文学基础课,也做过关于中学语文“鲁迅教学”效果的调查,就是希望对这些基本的前提性的情况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另外,我认为这次争议暴露了二元对立的浅表性思维。多年来围绕中学语文已经有过很多争论,恐怕都和这种思维习惯有关系。为什么看到教材选收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就马上断言这是“顶替”了鲁迅呢?教材中不是同时还新加了其他很多作家的作品吗?这可能是本能地把过去评判鲁迅与梁实秋争论的结论,移用到对这次篇目调整的议论中来了吧。其实现代文学界关于鲁、梁当年的“公案”已经有许多研究,不宜再简单套用过去的结论。何况作为演讲名篇,梁实秋的入选是合适的。社会在变化,我们应当学会宽容一点。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