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踏寻抗战记忆:松山壕底弹片仍在(组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滇西踏寻抗战记忆:松山壕底弹片仍在(组图)

2010年09月14日 09:5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 在芒市收藏爱好者的仓库,小分队找到了美式吉普车和部分零件,这种吉普车曾是远征军在滇缅公路上使用的主要车型。

  8月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保部派出了一支“滇西寻宝”小分队。小分队成员有三人——要秋霞、陈亮、刘守华,此行任务是收集滇缅公路沿线遗留的抗战文物,丰富抗战馆在滇西抗战方面的馆藏,本报记者随行记录了此次收集的全过程。

  抗战馆文保部主任要秋霞是这次行动的领队,她介绍,从建馆之日起,抗战馆就开始了搜寻抗战文物的工作。展厅里一件件记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文物,除了捐赠,还有很大一批来自民间搜集。从驼峰航线上的飞机残骸到八路军战士的纽扣,20多年来,抗战馆工作人员搜寻入馆的珍贵文物已有几千件之多。从云南边陲到白山黑水,他们在山间杂草中,库房的黑暗角落里,甚至即将进入熔炉的废铁堆中找到了它们,并重新修复展示在世人面前,使文物背后的抗战记忆得以留存。

  小分队的第一站是3000多公里外的云南省芒市,这里曾经是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总部所在地,也是日军在滇西的最大据点。行前,他们已经仔细核对过收集线索,联系了相关人员,以确保收集的准确性。下午三点到达,还没放下行囊,小分队就来到当地汽车收藏爱好者梁先生的仓库。库房里满是油泥,成群的蚊子轮番轰炸,但几辆废旧车和一堆堆汽车零件让大家如获至宝,足足翻腾了几个小时。汽油桶、空气滤清器……这些都是抗战时期远征军军车的配件,望着大家执着的眼神,梁先生干脆将这些零件赠给了小分队。

  两天后的傍晚,龙陵县城的一个小院里响起北京话和云南方言交错喊出的号子声。小分队在当地文物部门人员的帮助下,从瓜棚架上拆下一根锈迹斑斑的破铁管,大家踏着直没脚面的稀泥和鹅粪把它抬了出来。这根6米长的铁管是抗战时期滇缅公路中印输油管道的一部分。当时国内油料奇缺,中美双方协力架设了自印度加尔各答至昆明的输油管道,全长3000多公里,10多万吨燃油被输送到中国战场。从得到相关线索直到找到这根见证中美共同抗战的输油管,抗战馆文保部的工作人员足足等了7年。户主老余没要一分钱,还帮着小分队抬铁管、找车,“它在我这里只能架瓜棚,你们带回北京还能为子孙造点福”。

  随后几天,小分队在龙陵、腾冲两地不停辗转,在收集文物的同时实地考察滇缅公路沿线的抗战遗迹,为馆藏丰富背景资料。龙陵松山海拔2200米的主峰鸟瞰怒江峡谷,是滇缅公路要塞。历时三个月的松山战役,让7000多远征军战士血洒松山。现在这里仍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二战战场遗址之一,远征军和日军构筑的工事依旧保留着当年原貌。山坡上纵横着近一人深的交通壕,壕底的泥泞中还能不时发现战争遗留的弹片和弹壳。

  尽管此行收获颇丰,但文物收集的新难题让要秋霞有些忧心:随着滇西边境贸易的发展,当地民间抗战收藏热情不断高涨,文物价格越炒越高,还有不少假文物鱼龙混杂,不仅加大了抗战馆公益性收集的难度,也对他们的历史知识和鉴定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