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社区图书馆:投入往往是“一槌子买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合肥社区图书馆:投入往往是“一槌子买卖”

2010年09月14日 11:28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问世之初一片叫好,到现在冷冷清清无人问津,“市民身边的图书馆”距家近、离读者远——

    社区图书馆是市民身边的图书馆,但记者在合肥各社区采访发现,各部门、单位对社区图书馆的投入往往是“一槌子买卖”,缺乏持续投入。为避免社区图书馆成为一盘散沙,应统一规划,统一资金,与公共图书馆联网,利用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资源、图书资源,让书籍在整个城市“流动”起来。

  图书馆不少却成摆设

  一门之隔却是两重天。合肥琥珀潭社区图书室大门敞开,里面却悄无一人,东墙边书架上书籍由于长期无人翻阅落满了灰尘。而门外很热闹,一些社区老人聚在琥珀山庄的荷花池边下棋、打牌。

  作为全市最早一批创办起来的社区图书馆,琥珀潭社区图书室多年来仍旧保持着在每周固定时间对居民开放。“我们偶然去坐坐,但不是看书,而是与一些老伙伴约着聊聊天。 ”居住在琥珀南村的陈大妈告诉记者。陈大妈说,图书室虽然有几百册书,可是内容实在没啥吸引力,并且多年无更新。

  记者仔细翻阅了一下架上的图书,最近几年的畅销书看不到一本,文艺书籍很少,保健类、教育类书籍屈指可数,可供孩子阅读的书籍也难看到,社区建设、农业种植等书籍摆放在里面勉强“充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临同样尴尬境地的社区图书馆数量不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他所负责的街道下属共有四个社居委,均有图书室,情形大体与记者探访的相同。社区究竟是否需要社区图书馆?这位负责人结合自己多年的社区工作经验表示, “非常需要这块‘阵地’。 ”可是为何社区图书馆均遭遇市民冷遇?这位街道负责人认为,若不解决书籍丰富性、定时更新以及图书管理的问题,那么社区图书馆难免沦为“摆设”。

  “水源”不少均非“活水”

  近些年来一批批社区图书室纷纷建起来。究其原因,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若没有这样一块空间,很难争取到国家对社区图书政策的支持,也无法申请成为标准化示范社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社区图书馆均是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被“扶上马”,资金来源于不同部门。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如今多个部门均有相关的资金项目或建设要求,民政系统有“万家社区图书援建”项目,工会系统有“职工书屋”,新闻出版总署有“农家书屋”、科技系统有“科技书屋”,妇联、团系统也有此类项目。

  记者采访了合肥市民政局,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万家社区图书援助”项目截至2009年底,已援建300多个城市社区图书室,800多个农村图书室。

  合肥市文广新局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处则表示,“农家书屋”项目从2007年试点,到目前为止已经援建了593个“农家书屋”,如今资金投入总额已达1186万元。

  对于“职工书屋”这个项目,合肥市共建成工会“职工书屋”324家,并计划四年内建设500家“职工书屋”。

  一位街道负责人感慨道:“社区图书馆初建并不缺乏‘水源’,可是并非是‘活水’,均是一次性投入,后继乏力造成社区图书馆成为社区的‘鸡肋’,同时难免会让国家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带来浪费。 ”

  让书籍在城市“流动”起来

  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投入的资金并不少,可社区图书馆的利用率却很低。怎样才能让资金花得值、用得值?

  合肥市文广新局一位工作人员说,如今牵头的单位太多,而且各走各的路,必然影响到资金投入的效果。他表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长久的工作,不能一劳永逸,若不能及时补充,那么社区图书馆对居民就不可能具有长久的吸引力。

  合肥市少儿图书馆副馆长陆其美表示,仅仅依靠社区力量去办社区图书馆是无法取得长久效果的,一是社区缺乏图书的管理经验,二是图书更新需要资金的长期保证。他认为整个城市应建立一个“联网”的图书体系。

  合肥市图书馆馆长凌波表达了同样的建议,他认为不能让社区图书馆成为散沙,政府应该制定一个统一的规划,把资金统一起来,他建议可以利用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资源、图书资源,从而让书籍在整个城市“流动”起来。

  近些年来,合肥市几大公共图书馆均开始重视社区,探索开展“社区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年5月29日合肥经开区芙蓉社区与合肥市图书馆合作,创办了我省首座实行自动化管理、通借通还的社区图书馆,一个暑假时间已经办理近三百个借书证。芙蓉社区图书馆吸引来了众多的本社区居民,社区委借助这一平台开展了各种社区活动,大大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良好的氛围。

  可是,公共图书馆的“社区行”只是其“自发行为”,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上门”一次,难以在整个城市建立长效机制。“营造一个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社区图书馆的重要地位无法取代,社区图书馆应该纳入统一管理和规划,从而利用一根‘线’编制出一张紧密的‘网’,这样不仅可以造福我们这一代,也能成为子孙后代的福祉。”一位街道负责人这样建议。(张鸣)

  【相关链接】

  比较与借鉴国内外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模式,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

  美国模式:采用分馆制,即各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在社区设立分馆。分馆是总馆的派出机构,其人员、财务及设备均由总馆管理。分馆与总馆通过微机联网,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图书馆针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来补充馆藏。

  新加坡模式:政府颁布《社区住宅规划法》,规定每个社区必须建立图书馆,由国家图书馆和社区基金会联合设立。其运营经费由政府财政补贴,管理亦借鉴分馆制模式,由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统一规划、组织、管理。

  上海模式:上海在国内是开展社区图书馆建设较为成功的城市,其主要街道都有一座图书馆,这些微型图书馆是上海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嘉兴模式:采取“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的图书总分馆建设模式,所有城乡居民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免费查询,免费上网(局域网),免费参加活动。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