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峰:外文使用已越位 该用中文地方一定用中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登峰:外文使用已越位 该用中文地方一定用中文

2010年09月15日 07:48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语言文字不能跟国际“接轨”

  该用中文的地方一定用中文

  ——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登峰

  我们所说的“只能用汉语,只能用普通话,不能用方言,不能用外文”,仅限于“四大领域”。

  很多群众、领导干部都不太清楚这个法,也不清楚这个法的具体内容,甚至有误解。

  记者:今年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发布10周年。现在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是怎样一个态势?全社会对普通话的接受程度怎样?

  王登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里要求政府机关、新闻媒体、教育系统和公共服务行业要推广普通话,要使用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很多群众、领导干部都不太清楚这个法,也不清楚这个法的具体内容,甚至有误解。以为强调用普通话播音,就是消灭方言;要求不要在中文里夹杂英文,就是不要学习和使用英文,其实是两回事。我们说的,“只能用汉语,只能用普通话,不能用方言,不能用外文”,仅限于四大领域,这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就在这儿。当然,国家也鼓励和保护学习外语,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保护地方的方言。

  从《宪法》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意味着每一个中国人,无论到哪里去,只要会普通话,认识规范字,他就能够无障碍地接受所有的信息,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你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只能讲普通话,尽管你可能讲得没那么好。既然是一种法,有法律效力,每个人就都应该遵守。

  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党政机关、新闻媒体都还没有达到完全地推广普通话。党政机关,还有很多是讲方言的;在农村、民族地区的学校,一些教师还达不到用普通话交流,更不用说上课了;公共服务行业差得就更远。

  我们有调查,1999年的时候,普通话覆盖率达到54%以上。而且,受教育年限越多的人,它的普通话水平就越高。现在教育在普及,我们对推广普通话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一个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它的地位是不能排挤的,该用中文的地方一定用中文。

  语言文字不能跟国际“接轨”,公共领域的外文使用与是否是国际化城市并没有直接联系。

  记者:目前,大家对语言文字工作还有一些不规范和误解的地方。

  王登峰:对。机构名称、地名,人名、街路名称,除了标志,还有一种文化、主权的含义在内,这样地方只能使用我们自己通用的语言文字。

  我们很多应该使用汉语拼音的地方现在没有使用汉语拼音。比如报纸下面注明的是报纸全称的汉语拼音,我们的人名要用汉语拼音,而且是姓在前,名在后。不少城市地名的标志上出现中英文混杂的情况。一些街道,用汉语拼音来界定它的专名,通名用的是英文。比如大街用的不是汉语拼音的“大街”,而是用street。只想到为外国人提供方便,却没想到这会影响到国民对地名的认同。一个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它的地位是不能排挤的,该用中文的地方一定用中文。

  个别地方的领导干部、民众会以为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越高,使用外文的频率应该越高。语言文字不能跟国际“接轨”,公共领域的外文使用与是否是国际化城市并没有直接联系。我们要做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首先是一种非常明确的自主意识,要有一种文化和自己母语文的自信,这一点做不到的话,永远做不到国际化大都市。

  跟这个相关的,还有机场广播,在说到地名时用洋腔调。中国人叫什么,就应该准确地告诉人家发音是什么。

  在外企,老板要求中国人起个洋名。我觉得,中国人应该拒绝。我们是中国人,就在中国,起洋名,没有必要。反而是外国人,你告诉他自己的外文名字时,他可能还会问你真实的中文名字。

  外文的使用,其实已经越位了,已经在挤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了。

  不能用母语思考的人,他的创新能力是有限的。

  记者:今天的语言文字的宣传工作也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更强调它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王登峰:这是语言文字工作一个大的转折。一方面,是一个强势的文化,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又没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年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下风。这种下风,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满大街都能看到外文。外文的使用,其实已经越位了,已经在挤占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

  一个人的母语水平,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讲,是真正反映这个人的创新能力的。不能用母语思考的人,他的创新能力是有限的。中国汉字,其实就是蕴涵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在里面。客观上来讲,我们对外语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母语的要求。高考之后,对母语的要求就没有了,而对外语的要求却是持续终身的。这样一来,就使得很多人都只有一个基础性的母语知识,再进一步的提升就没有了。

  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真正提高每个人的母语文水平,而这个母语文水平又必须建立在深厚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我们目前做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就是希望全社会更加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学习体会经典里传达出的人生智慧、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诵读、书写经典,既是一种文化传承,同时又是修炼个人修养的过程,而且可以提升个人的语言能力,使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强,综合素质越来越高,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记者 靳晓燕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