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写作转向关注现实 90年代几乎天天都在写——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叶兆言写作转向关注现实 90年代几乎天天都在写

2010年09月19日 15:40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文学作品行至上世纪90年代,“阅·生活”记忆里充满柴米油盐的味道。商品社会的残酷现实打破了知识份子关于“现代化”生活的美好幻想,在很多失望的情绪下,90年代文学一扫乐观明朗的基调,不得不重新思考它所面对的现实。

  于是,以王朔为开路先锋,一批书写欲望的城市故事涌现出来,比如他的《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海面》,刘恒的《黑的雪》,贾平凹的《废都》,格非的《欲望的旗帜》,何顿的《生活无罪》等等。“欲望”作为“现代化”的代名词全面进入文学和生活,成为90年代中国最普遍的梦想。

  文学开始转型,相当一部分作家放弃知识分子的身份,向市民价值观靠拢,“新写实小说”异军突起,《一地鸡毛》、《小姐,你早》……生存重压超过了80年代形而上的哲思,先锋作家余华的论调与方方并无二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叶兆言对本报记者说,在90年代,几乎天天都在写,“我写了一大堆东西,长篇、中篇、短篇,也许写得并不好,但我感到很实在。”1991年,《夜泊秦淮》出版,叶兆言用新写实主义手法写历史人物和故事,“先锋作家”开始将部分作品转向新写实主义。90年代中后期,余华也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之后告别先锋小说,宣称“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

  在叶兆言的记忆里,90年代印象最深的书有贾平凹的《废都》、王安忆的《长恨歌》、莫言的《檀香刑》,《尤里西斯》进入大众视野并迅速风靡。

  “90年代有一个好处,就是很多写作者已经不看重那些,而大众被经济浪潮席卷,文学创作已经开始边缘化。”叶兆言说,“边缘化才是文学最正常的状态。八十年代文学太热,这并不正常。”

  同时,90年代出书更容易了一些。叶兆言记得,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出书很困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跨世纪文丛,还有华艺出版社的那套丛书,改变了文学书籍出版难,中青年作家居然开始出几卷本的文集了。”记者 王湛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