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报纸“叶报”:用树叶首报“活捉张辉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红军报纸“叶报”:用树叶首报“活捉张辉瓒”

2010年09月20日 11:09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电子读物出现以前,出版“报纸”皆离不开“纸”,凡“报纸”皆选用“纸”作载体。“纸”与“报纸”的关系犹如“皮”与“毛”的关系。然而在红军早期创办发行报纸的历史上,曾产生载体别具一格、十分奇特的报纸,即不是选用“纸”作载体、而是选用“树叶”作载体的红军报纸——“叶报”。

  “叶报”出现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梗概大致如下: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围剿总司令,任命号称“铁军”的国民党军第18师中将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用“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面对强敌的进攻,毛泽东运筹帷幄,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于1930年12月30日,红军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在龙冈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师部和两个旅9000余人,活捉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张辉瓒,给敌人以致命打击。

  红军取得龙冈大捷的当天,鲁涤平在发给蒋介石的电报中无可奈何地哀叹:“龙冈一役,十八师片甲不还。”这一辉煌战果使亲自指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作战的毛泽东十分兴奋,他诗兴大发,挥毫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不朽军旅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在诗词前半部分毛泽东写到:“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活捉国民党军第18师师长张辉瓒在当时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早有“擒贼先擒王”的军事思想,红军在该次战役中圆满实现了既擒贼又擒王的全胜,而且张辉瓒此前在江西杀人如麻、杀害了大批革命群众,被当地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地称为“张屠夫”。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才在其庆贺该次战役胜利的军旅诗词中,特意写了“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一句,以此凸现红军活捉张辉瓒的重要军事和政治意义。而对广大红军官兵及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来说,更对活捉张辉瓒感到异常兴奋、拍手称快。于是,红军部队中众多宣传员皆争先恐后地想把活捉张辉瓒、取得龙冈战役胜利的特大喜讯迅速传播出去,让更多红军官兵及根据地人民群众先睹为快、先闻为快、先享胜果,以解对“张屠夫”的心头之恨。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国民党军队长期的严密封锁,当时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根本买不到纸,没有“纸”怎么印刷成“报纸”来宣传红军取得的战果?能否选用其他材料作载体宣传红军取得的战果?当时红四军一位名叫郭小才的宣传员灵机一动,产生了用“树叶”代替“纸”作载体,创办“战地快报”来宣传红军战绩的念头。于是郭小才很快从房东家中的柴堆里挑选出许多张又大又厚的油桐树叶,用毛笔在油桐树叶上写下“活捉张辉瓒”这一特大军事新闻,然后以“战地快报”的形式发送到周围部队官兵及根据地人民群众手中。这种选用特殊材料作载体的“战地快报”发行出去后,红军官兵及革命根据地群众亲切地称其为“叶报”。

  在此之后,红军一些部队在特殊环境下也仿效郭小才的做法发行过“叶报”,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叶报”因不好保存,加之红军战事频繁、不断转战,致使“叶报”未能流传下来。“叶报”的创始人郭小才则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了。

    赵小云 冯小卫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