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网络文化的现代特性:重视互动参与的公民文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探讨网络文化的现代特性:重视互动参与的公民文化

2010年09月20日 11:13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进入信息时代,互动式的网络首次将人类沟通的书写、口语和视听模式整合到一个系统里,显著改变了人们交往与生活的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探讨网络文化的现代特性,有助于加深对网络文化发展规律性的认识,进而大力推进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高科技打造的“低碳文化”

  网络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开辟了人类文化的新纪元,并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内容、创造与传播方式提出全方位的挑战。所谓网络文化,既包括完全在数字化、信息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完全依靠网络技术而得以产生、交流和传播的全新文化现象,也包括传统社会文化数字化上网后形成的新文化现象。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先后经历了口头文化、肢体表演文化、书写绘画文化、活字印刷文化、广播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多种形态。其中,前三种为人类各个时期所共有;而活字印刷文化的基础是手工业技术,广播影视文化的基础是工业化技术,网络文化的基础是现代高科技,在不同时期地位有所变迁。

  网络文化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的。到20世纪末,互联网日益国际化,入网用户迅速增加。网络不再只是传送信息的平台,而是进化成为呈现信息的窗口。进入21世纪,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光纤技术、激光技术、各种现代通讯技术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使用,互联网进一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机与通讯、传播媒介与信息服务实现了全方位的融合。今天,网络已不仅仅是某种令人震撼的技术成果,而是演变成为文化创造和交流的广阔舞台。

  网络技术的关键优势在于信息数字化,各种文字、声音、图像都能以数字信号来存储和传输。数字化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保真度高、复制再生能力强。因此,数字化信息可以反复利用,多次传递。这些特点使网络文化的产生、交流、传播、存储具有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自然环境的特点。与诸多传统文化形式相比,它确实可称得上是一种合乎时代潮流的“低碳文化”。

  以纯电子期刊为例,它的写作、制图、审稿、编辑、出版、发行、阅览、检索、存储都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不仅快速、便捷、高效,而且节省了大量的纸张、油墨、人力、物力等消耗。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形式走电子化、数字化之路,追求文化样式的生态化、低碳化,也正成为时代大趋势。例如,美国的《读者文摘》上世纪70年代的销量曾高达1800万份,但在互联网越来越强大的搜索能力面前,2009年该杂志销量下降到550万份。在此背景下,出版公司被迫重组并决定创建“全球在线品牌”,建立《读者文摘》电子化资料库。网络文化的这一“低碳”特性,正引领着传统和现代文化品牌的转型发展。

  重视互动参与的“公民文化”

  互联网的产生,让人类的生存空间大为拓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通过信息非线性、跳越性和联想性等方式,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挣脱一些约束条件,向更大的信息和文化生活自由进发。由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的“网络空间”虚拟性,使得网络文化生活比传统文化生活更容易实现和培养现代公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要求。具体来看,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文化更加尊重公民文化生活的个性自由。网络虚拟世界给人类的文化生活打开了前网络时代难以想像的展现个人文化生活个性和自由的舞台与空间。它开启了个体化的新闻与信息时代,并通过网络文化的创作、传播、享用日益呈现出个体性的特征。这种个性化趋势创造了新的文化空间,也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网络文化更加尊重公民文化生活的人格平等。在传统文化生活中,常常因为身份、地位、年龄、文化等因素,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网络文化生活从一开始就具有“全体网民一律平等”的民主特征。在网络交往中,一般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严格等级差别,只要遵守基本的法律规范,人人都可享有平等的网络权利和义务。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到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

  三、网络文化更加尊重公民文化生活的互动角色,培育文化民主精神。在传统文化生活中,文化是神圣的,通常由圣人、统治者、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享用,广大民众大体只是受众。而在网络文化生活中,普通民众的地位大大提高,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既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又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生产者。人们由被动者,成功转换为主动参与者与思想观念交流者。这一交互性特点,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禁忌、约束、压抑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激发了人们的思维创新性。

  四、网络文化更加关注全民参与。随着技术进步和网络普及,上网费用降低,人人参与网络文化交流成为可能,网络文化已成为“大众文化”。目前,我国上网人数有3.84亿,越来越多人的文化消费正从“网外”转入“网内”。网络文化的大众性、公众参与性,正在对传统文化和传媒的社会地位形成挑战。

  开放多元的“地球村文化”

  与传统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是一种形式更为开放,内容更为多元,跨地域、跨民族的“地球村文化”。在互联网上,任何一个站点都可以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向外扩充,快捷、高速地获取与交流各种网络文化信息,从而实现“点点都是中心,又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状况。在网络一体化的推动下,全球网络文化的发展正在打破各种地域与文化阻隔。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文化“地球村”成为可能。

  网络文化的这种开放性特征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可以使个人的文化活动获得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借助网络交流和传播,各种人类文化的有益成果得以分享;另一方面,也容易侵犯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并受到有害信息、垃圾邮件等的无端侵扰。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技术强势,实际上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化中的“强势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日益产生冲击。

  当前,网络文化呈现出高度多样化状态,形式、内容精彩纷呈又鱼龙混杂。包容性、开放性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网络文化的优势。网络文化将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都呈现出来,正因如此,网络文化为多元文化并存提供了现实基础。当今世界,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共同进步的一面,同时又具有国家差异性和民族独特性的一面。在网络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日益尖锐。西方社会所宣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色情文化等,对我国青少年一代正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特性,如何坚持弘扬我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是新形势下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不过,应当看到,正是现代网络技术使得文化的全球传播和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网络文化扩大了文化的范围和视野,提升了文化的界域,已经或即将成为真正的全球文化或 “地球村文化”。在这一大趋势下,人们再也不能互相回避,也不能坚持闭关自守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断增强的流动性,现代化的交通电信技术的发展,似乎在迅速打破不同文化间的时空关系。某些曾经显得遥远、与世隔绝的文化,一下子与我们的关系密切起来。地域性文化向全球性文化的拓展和演变,已成为人类文化变迁的规律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文化向全球化的发展,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迁和革命。当前,我们应充分重视网络条件下的文化全球化浪潮和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它对现存文化体系、文化形态和文化观念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冲击,充分把握网络文化对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出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与世界发展潮流融会一体的网络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冯珍珍(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副教授)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