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的三大顽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学评论的三大顽症

2010年09月20日 18:42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确切地说,文学评论就是根据一定的美学观点,对作家的作品、创作活动、创作倾向性进行的分析和评论。

  但是,面对五花八门的图书,文学评论并不能给读者以实际的导向。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三大顽症。

  首先,文学评论的作者因为自身拥有渊博的文学理论知识,便常常要表现出异于其他人的文学禀赋来,生造概念,堆砌术语,扣帽子,贴标签,程式化元素分析……好端端的大家都能看明白的话不说,非要绕来绕去,把评论文章写得异常晦涩;并且,同一位文学评论作者往往却没有统一的批评标准,全凭和作家的私人关系。这样的评论文章,别说普通读者,即使文学圈内之人,读起来也要皱眉头。然而,文章最终是写给读者读的,如此味同嚼蜡的“大作”,又有谁愿意硬着头皮“啃”下去呢?

  其次,文学评论的作者,尤其在评论小说时,一般格式为开头先点明如何得到的书,以及与作者的种种关系;结尾为对所评论作品的无原则的拔高;中间则是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评作品的故事,几乎等于缩写。如此评论,几千字的大篇幅,却鲜有评论者的独特观点。

  再次,让人不可思议的“评论”多发生在某人的作品研讨会上。明摆着,许多评论家刚刚在会议室的门口才拿上作者的作品,粗粗地翻过几页,便可以滔滔不绝地“评论”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先是东拉西扯地说些老掉牙的文坛掌故,再不着边际地发发个人牢骚。终于说到书了,却说的是哪年哪月哪日和作者怎样认识、认识后又进行了怎样的交往,然后说作者的写作怎样不容易、说书的印刷怎样精美、说书的装帧设计怎样引人入胜、说书的纸张手感怎样好、说书的开本怎样时尚……独独不说书的内容!

  文学创作需要良好的环境,自然包括好的、客观的评论氛围,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引导,也才能给作者以激励和警醒。不疼不痒、言不及义,或者顾左右而言他的所谓“评论”,只能败坏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风气,让文学更远、更彻底地离开读者。

  □顾时占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