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发现上世纪珍贵日记 记录城市40年变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昆明发现上世纪珍贵日记 记录城市40年变化

2010年09月20日 19:11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市民们纷纷前来观看伏庆珍书写的《漂泊日记》。

  一本本陈年旧账,里面却记录了从1930年到1970年昆明的风云变化。这是上世纪一位叫伏庆珍的老人,书写的日记,名为《漂泊日记》,里面详尽地记载了老昆明的风风雨雨。

  发黄的纸张、蜘蛛密布的外壳,翻开爱国人士伏庆珍书写的《漂泊日记》,里面工整的文字和上世纪30年代——70年代的老昆明照片赫然其上……2003年,黑林铺街道办事处一名工作人员在清理一废旧仓库时,偶然发现了这套日记,上面的文字记录了抗战、内战、解放等时期,昆明的风雨变化,更可贵的是,日记的作者还拍摄了照片附在其上,日记虽只记录到了1970年,但作者伏庆珍老人已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珍贵资料重见天日

  昨日上午,在黑林铺街道办事处,40余本《漂泊日记》展示在大家面前,许多市民前来观看。这些日记本大小不一,上面已经落下了厚厚一层灰,不少本子上还有蜘蛛网。每本日记的封面都工整地书写了四个字——“漂泊日记”。日记以编年体记叙方式分为“抗战”、“自由”、“和平”三个部分。翻开每本日记的第一页,都粘贴有作者的照片和简介:“伏庆珍,交通部公路总局第四区公路工程管理局专员兼代总务科长”。

  “当初很多人都让我把这堆‘垃圾’丢掉。”资料拥有者——黑林铺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李华说,2003年,他在整理一间废置多年的库房时发现了这套资料。由于这些本子已经发霉变味,很多人都提议将它们丢掉,但是李华在随意翻了几页后发现,这是珍贵的老昆明史料!

  “1938年9月28日,敌机分三批,每批六架飞机,连续对昆明进行狂轰滥炸,飞机走后,在我家前面的巷口,聚集了一群人,我赶紧跑过去一看,人群之中摆了一张破烂不堪的席子。席子下,是一具被炸弹炸死的老人尸体......”“今天区政府派人来看我了,他们都叫我老伯,没有一点架子,我深深感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家才不会饿肚子。”从1930年到1970年,伏庆珍就这样把自己在昆明每一天的经历一一记录了下来,老人这一坚持就是40年,而最可贵的是,日记是图文并茂的,很多文字旁边还附贴上了照片。

  据李华介绍,拿到这些日记后,他每天都会饶有兴致地阅读,读了一段时间后他也了解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老昆明故事。按照日记中所描写的“民国30年(1941年),在巡津街进西餐每份20元......”李华根据这条史料,还进行过回访。“我并不是去寻访名胜古迹,而是通过日记里的线索,发现更多关于昆明的往事。”李华表示,通过阅读这些日记,他的见识增长了不少,而且,由于作者的字迹工整漂亮,所以他还反复临摹,书法水平也渐长。

  昆明辉煌亟待续写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昆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落后闭塞的黑林铺也日新月异,李华在想,新昆明的发展需要有历史作为参照,于是他将这套藏了7年的资料公诸于众,立即引起不小的社会反响。“可惜这套日记只记录到1970年,此后的内容没了,伏庆珍老人似乎也找不到了。”李华说,他多次尝试着找日记的主人伏庆珍,但一直没能找到,为何将日记取名“漂泊”也无从考证。“有人说他在70年代便过世,有人说他搬家了。现今人找不到了,但将日记拿出来,能为新昆明建设提供史料参考。”

  记者随后翻阅了这套日记,找到了作者在1961年12月20日记录的住址:黑林铺前街180号,顺着这一线索,记者也去走访了一遍,但如今的黑林铺前街180号,已经变成了高楼,前街180号的门牌已经消失。访问中,没有一个人知道伏庆珍这个名字。

  “如果他活到现在也已100多岁了。”看到伏庆珍的日记后,街道办工作人员都很感慨。大家认为,这套日记看似是记录伏庆珍的每日生活,但是由于他的身份和所处年代的特殊性,这套日记也反映了老昆明的风雨变迁。因为伏庆珍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局第四区公路工程管理局专员兼代总务科长,他经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日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大肆发放法币会扰乱市场秩序’;‘内战只会让中国人民再遭受创伤’;‘修筑滇缅公路的工人要按时发给他们工钱’,”李华说,这些内容其实反映了老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是一名爱国人士。

  许多居民表示,由于黑林铺历史悠久,很多居民家中都存有这样的历史资料,但随着这一片进行城市改造,不少居民缺乏对文物和历史资料加以保护的意识,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成了被变卖的废纸,非常可惜。

  “《漂泊日记》重见天日,无疑是地方史的一次重大收获。”昨日,云南志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一位文史专家对日记给予了较高评价。“庆幸发现了这么一套完整记录了上世纪老昆明四十载变迁的日记。”黑林铺街道办一位工作人员叹息说,可惜《漂泊日记》的作者已经寻不到,而昆明人该如何继承并发扬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呢?

记者 高建欣(昆明日报)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