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余秋雨还不至于已成 “文化标志人物”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余秋雨还不至于已成 “文化标志人物”吧?

2010年09月21日 11:13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  中新社发 张彩林 摄

  由余秋雨引发的思考

  在中国,乃至更大范围的文化界,余秋雨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十多年前,伴随着余秋雨的声名鹊起,各种批评与质疑的声音就几乎从来没有中断过:先是有人从文体出发,指出余秋雨所写 《文化苦旅》中的文章并非真正的散文;接着又有金文明从做学问的角度,挑出余秋雨文章中的诸多错误,竟然出了本22万字的书 《石破天惊逗秋雨》;尔后,功成名就的余秋雨频繁地出现在各种电视娱乐节目中,被人们戏称为“学术明星”;更有青年学者余杰,翻出余秋雨“文革”中为上海市委写作组(俗称“石一歌事件”)效力的旧账,惹得是是非非;再往后,什么 “大师门”“含泪门”“诈捐门”“假死门”……事情是一件比一件荒唐、一件比一件格调低下。

  因此,对于余秋雨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消息,我都没有兴趣再去关注。然而,余秋雨最近又出了本记忆文学 《我等不到了》,再次引起众多读者的质疑,其中有力挺余秋雨者,竟将正常的文化批评上纲上线,认为“一个民族,要是沾染上了这种‘群殴’的习性,极易造成群体性痴迷。如果说盲目崇拜是一种悲哀的话,反之,‘全民批判’更是一种大悲哀。”

  说这样的话就让人不能够接受了。首先,余秋雨尽管很优秀,但还不至于已成了我们的 “文化标志人物”吧?其次,无论余秋雨已然成为什么样的人物,有了错误都应该受到批评,而为什么批评他的人多了,便要造成什么“群体性痴迷”,因而“更是一种大悲哀”呢?

  余秋雨曾经告诉读者,他的父亲在“文革”中被打倒的罪名是“混进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转过脸,余秋雨又告诉读者:“我的爸爸余学文,因为议论过‘文革’之类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左派,十年蒙冤。”议论“文革”是在什么时间?就像吴拯修所说,难道“文革”运动之中还裹套了个“反右”运动?

  作为一个学者,学问搞得怎样似乎还可商榷,但在写作非虚构之类的作品时,至少应该有一个严谨的学术态度;作为一个学界名人,其一言一行皆有可能在相当的范围内产生影响,故更要对自己的言行高度检点。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言行一致,是对做人的起码的要求。对于余秋雨,想必也不能算是苛刻吧?

  关海山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