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旧城改造者没兴趣谈“文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青年报:旧城改造者没兴趣谈“文化”

2010年09月22日 10: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近日在第二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上表示,自己非常反对“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这两个流行词语。他说,这两个词是没有文化的,使用这两个词的人也是没有文化的,在这样的口号下,我们很多城市在迅速失去文化记忆。(《中国青年报》9月21日)

  在当前的语境中,指责“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没文化,很可能只是自弹自唱。醉心于旧城改造的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没兴趣甚至也没工夫和谁谈什么“文化”。

  不必讳言,很多建筑历史文化的湮没,都是在旧城改造的口号下发生的。那么多名人故居,那么多古旧建筑,连同背后的人文气息,伴随着高楼拔地而起而永远消失。对于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的确是不幸的事情。但是,对古旧建筑的保护,显然无法带来GDP的大幅增长,也无法为地方官员带来引人注目的政绩。这一点地方官员心知肚明。哪怕一些地方官员再有文化意识,个人的文化情结也往往扭不过GDP的大腿。

  旧城改造的收益,远远不止于GDP的增长。旧城一般都居于城市的繁华地段,可谓“寸土寸金”。虽然改造的过程费力劳神,但一旦改造成功,不仅崭新的城市形象为官员脸上贴金,而且土地级差地租的巨额收益,也会让地方政府赚个盆满钵满,开发商也能获得稳定而丰厚的利润。哪怕世代居于旧城的市民,只要补偿合理,他们也会欢天喜地。

  诚然,并不是所有城市的政府都视历史建筑遗产如敝屣。单霁翔局长就提到了京津两市的不同做法,北京从三环开始摊大饼似地由内到外搞建设,天津则跳出旧城建设新区。很明显,天津市的做法更有长远眼光。但需要注意的是,天津市跳出老城建新城的做法开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业。如今,“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天津模式”已经很难复制。因为在城郊新辟一块“处女地”,政府的前期投入要多年后才能收回,地方财政将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

  看似灰头土脸的旧城,在文化人眼里是一块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宝地;在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眼里,却是一块令人垂涎三尺的肥肉。究竟是开发还是保护,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答案不言而喻。在政绩考核的GDP导向和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财政命脉的背景下,奢谈保护旧城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这种状况让我想到一则笑话:父子俩经过酒店时看见一辆豪车。儿子说,开这车的人一定没文化。父亲说,说这话的人一定没钱。朱述古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