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记忆缺失:"流氓兔"取代"兔子王"成孩子新宠——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秋记忆缺失:"流氓兔"取代"兔子王"成孩子新宠

2010年09月22日 16:34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距离中秋还有几天时,济南市民王颖已然忙得团团转。中秋晚上的团圆饭,6岁的孩子最想吃的是必胜客;丈夫则盘算着中秋3天的短线游;得买些东西送给公公婆婆;还要想着向自己的父母解释中秋为何不在家呆着非要出去过……

  “节没变,变的是人吧。”问起王颖自己愿意怎么过节,她却怎么也想不起小时候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了。在铺天盖地的“中秋经济”下,对于中秋传统失忆的人,正越来越多。

  “兔子王”远去,迷失的中国味道

  “儿十年前,哪有人专门说中秋节怎么过啊,大家都知道。现在不得了,竟然叫‘民俗学’了。”退休多年的马爱奎,是个谙熟传统风俗的“老济南”,当他的肠胃享受不起越来越油腻的月饼时,儿时的过节记忆也变得珍贵起来。

  “倒回去40年,中秋和过年一样是个重要日子。济南人叫‘八月节’或‘八月十五’,一进农历八月就开始准备过节日了。卖水果的鲜货铺、卖月饼的点心铺都开始整理铺面、布置橱窗。大点心铺进门的柜台上,都把大到锅盖、小到棋子的月饼摞成塔形,还撒上彩纸、彩条。”马爱奎回忆说。

  在老济南的中秋风俗中,“兔子王”是比月饼还要重要的物件。在北京被叫做“兔儿爷”的“兔子王”,其实就是兔首人身的泥塑,取意感谢月宫中的玉兔为人间祛病除灾。

  “就跟春节卖鞭炮似的,那时候城里主要街道都是卖‘兔子王’的,有的店家在大方桌上搭成台阶,铺上白布,大小、造型不等的‘兔子王’一级级摆上去。”马爱奎说,“那时候送礼,就是一提鲜货篓子、两盒月饼,再加儿只‘兔子王’送给小孩。”而现在“兔子王”早已远去,孩子们似乎对流氓兔更感兴趣。

  在中秋节当天,济南人一般要在中午吃饺子,然后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也有白天约上亲朋好友游湖赏景的习俗。但在马爱奎的记忆里,中秋的“团圆”全在晚上的拜祭月亮中。

  “老济南拜月也简单,就是在条岸上摆上‘兔子王’、香炉,再放些月饼、石榴、苹果的果盘,不过济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祭拜‘兔子王’的都是女人。拜过之后大家就一起吃供品,月饼是不分男女老幼都必须吃的,而受过祭拜的‘兔子王’也就成了小孩子们最好的玩具。”

  缺失的中秋,断裂的记忆

  如今,中秋之夜,一盘月饼,一壶茶再加一些瓜果,“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仍是多数人度过中秋的传统场景,但过去有滋有味的中秋记忆,却不再清晰。

  在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看来,如今在人们记忆中失去“味道”的中秋节,正是传统与现代文明断裂后的表现。

  陈炎教授认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道家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特色,这就使得国家在靠法规和政策治理之外,还需要伦理和礼仪来维护。“比如中国的家国天下理念,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来构建

  政治体系,所以中国用‘五伦八德’作为人在社会中自处的标准,而像中秋这样的节日,就用阖家团圆来突出‘孝’的作用,含有了以节庆和仪式凝聚人心,维系团结的意味。”

  找回中秋在文化、生活层面上的效益

  “和西方节日的宗教意味浓厚相比,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具世俗性,更多地与家庭伦理相联系。像中秋的团圆祝福、尊老爱幼以及春节的除尘沐浴、辞旧迎新、敬天祭祖,都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为贵’等民族伦理和精神的反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将传统节日纳人国家法定假日、恢复传统节日的内容,是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一种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只有得到大众认可,并在日常节庆中内化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自觉,才可能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节日列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2007年,国务院经过长期调研,确定把春节(含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作为法定假日,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

  尽管中秋节已经在国家节日体系中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但刘魁立仍然认为,“假日作为一种资源,不仅可以在经济上取得效益,也会在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上收到效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否过于重视经济层面的收益,而忽视了这些假日在社会、文化等方面改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社会的作用?”

  本报记者 崔滨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