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传统节日生命力强 文化根基不会消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民俗专家:传统节日生命力强 文化根基不会消亡

2010年09月23日 23: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成都9月23日电(陈涛 丁瑞涛)23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灯光如梦如幻,游客熙熙攘攘。成都民俗专家袁庭栋先生登上在大雅堂前的讲坛,与现场朋友一起畅谈关于中秋的由来及其演变。他认为,在文化取向多样性的今天,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节庆气氛不浓,传统节日在形式和内容上尽管有所变化,但其文化根基却不会动摇,也不会消亡。

  袁袁庭栋首先从中秋的由来及其演变讲起。他讲到,“中秋”一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周代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仅仅是单纯的月令时间而已,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那是从唐朝开始的,是由仲秋时节的祭祀月神发展而来的,《唐书•太宗记》即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对于成都的传统中秋民俗,袁先生说:“严格来讲,古代成都就没有传统的赏月方式和赏月胜地。中秋节与其他的传统佳节不同,它是一个家庭节日。”

  袁老先生认为中秋节最为重要的是家人团圆,其次是吃顿好饭。袁先生记忆中的中秋节一定要吃两种东西,一是月饼,二是时令水果。过去不像今天这么物产丰富,水果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那个时候水果是要分季节上市的,中秋节正是水果最多的时候,梨子、桃子、石榴都有。”袁老先生回忆,“有的人家还要在院子里烧纸祭拜过世的亲人。”而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在月光下进行,但成都地区多数时间看不到月亮。袁先生认为,“赏月其实都是文人墨客的嗜好,普通人家能够一家团圆就满足了,当然有月亮赏就更锦上添花了。”

  最后,袁先生对如何对待传统节日民俗谈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说,目前在文化取向多样性的今天,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节庆气氛不浓,不如洋节,但是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是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生命力的,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形式和内容上尽管有所变化,但其文化根基却不会动摇,也不会消亡。我们现在只有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才能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据悉,夜游草堂系列文化活动自9月20日开始以来,已有2万余人次的游客前往杜甫草堂博物馆,与近几年同期相比,创下了杜甫草堂游客接待量的新高。(完)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