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文化攀附意识不除,山寨成瘾之举难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文化攀附意识不除,山寨成瘾之举难绝

2010年09月27日 09:2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上半年因建起“山寨中国馆”而饱受质疑的江苏省阜宁县,如今又因为一座“山寨悉尼歌剧院”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一些公众批评阜宁“山寨成瘾”、“乱花老百姓的钱”,认为与其“热衷搞面子工程”,不如多做对低收入群众有益的事。

  中国馆是世博会上的亮丽风景,悉尼歌剧院是世界范围内的经典建筑,阜宁“山寨”这两处公众关注度极高的文化景观,其攀龙附凤和借船出海的意图昭然若揭。事实上,好多地方的主政者都有着类似的发展思路:有的地方就历史文化名人李白、诸葛亮展开了故里争夺战,想把祖上的荣光转化成现实中的真金白银;有的地方请专家论证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就在本地,拟花巨资把存在于小说家想象中的洞天福地落实为人间仙境。云南陆良曾伪造碑文“开发”出孟获墓,供南来北往的游客观赏。看起来,这些设想和行动各有匪夷所思之处,实际上他们患有同样的文化攀附病。

  文化攀附病患者都有一颗急功近利的心,想在为官一任时留下政绩工程和文化名片,想用轻巧的文化杠杆撬动起一方的经济发展。可是,攀附者又都有雄心没思路,他们苦于治下没有现成的文化资源用以发扬光大,苦于拿不出一鸣惊人的原创方案,更没有耐心经年努力、上下求索,功到自然成。于是,他们先后走上山寨之路,梦想着借来前人和别处的光泽,照亮自家的庭院。

  阜宁的山寨建筑遭到公众抨击后,当地官员委屈地说:“兴建‘中华情’和‘天鹅港湾’都有提升地方影响力的考虑,这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致富。”看来,这些“委屈”之人不知道,这些似曾相识的山寨景观,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名噪一时,但其名气绝不会是美名,因为“山寨”的底色就是假冒伪劣,而山寨文化工程更是既无实用价值也无文化韵味,没有人会尊重山寨建筑,也没有哪座城市能靠文化攀附拉动经济和擦亮品牌。

  文化攀附病在地方上一再发作,凸显了地方官员在拜物思想的裹胁下对文化的扭曲理解。文化景观的核心价值在精神层面,而不能总被当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思路下的一枚棋子。山寨文化景观则更背离了基本的文化精神,在用金钱丈量文化的同时,更加入了粗俗鄙陋的成分,它不仅实现不了“文化变现”的初衷,而且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要想让文化景观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首先要赋予景观以真正的文化内涵。这样,吸引游客和带动经济将自然而然成为附加物。这个顺序不能搞错,否则将鸡飞蛋打。怎样才能开发出有分量的文化项目?无非是继承和原创两条路。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祖先遗留的文化资源是异常丰厚的,只要带着慧眼和诚心去寻找,很多地方都能找到独具特色的文化矿石,用心打磨之后就能熠熠闪亮。即使没有现成的资源,也还可以结合本地的山水、民俗、发展现状,打造出具有当代气派和全新意义的文化景观。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祖先创造的,当代人未必就不能创造出自己的文化奇迹。当然,这需要智慧和苦干,而且要宁缺毋滥。

  对于那些此起彼伏的伪文化景观,应该断然叫停。对于潜藏于官员头脑中的文化攀附意识,也要想办法清除。因为,文化攀附的病根不除,山寨成瘾的沉重现实就将继续。   本报评论员 李星文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