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峰:文化误读十种形态 文化建设十种路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陈少峰:文化误读十种形态 文化建设十种路径

2010年09月27日 09:2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陈少峰:文化误读十种形态 文化建设十种路径

  编者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对文化以及文化行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解读,就当前出现的对文化误读的基本形态和发展文化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最新阐述。

  文化误读十种形态

  虽然文化是个多面体,虽然人们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虽然文化走向只能预测不能推理,但是,如果需要研究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就要排除一些不必要的文化误读或者文化行为的误解。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对文化误读做了最新阐释。陈少峰教授指出,在人们的生活中,乃至在学者的言论中,都存在着对文化明显的误读或者误判,进而引起不必要的争执与对立。陈少峰教授指出,对文化的误读主要包括以下十种基本的形态。

  第一种是概念的误读。文化是抽象的,但是人们经常谈起“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等等。确实,文化中的某些内容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但是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支柱,因为有些不好的文化是要抛弃的,比如拜金文化、暴力文化、专制文化、极端观念就是。

  第二种是结构的误读。比如说有人把社会核心价值等同于主旋律。实际上,社会核心价值应当包括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观、执政者推崇的价值观和一部分传统的价值观等多个层次。也就是说,除了主旋律之外,社会核心价值还应当包括诚信、人权、法治、民主、孝和家庭伦理、职业道德等等。

  第三种是现状的误读。比如认为文化多样性和价值多元体现越充分越好。实际上,文化多样性和价值多元仅仅表现个性化和丰富性,假如缺乏价值共识或者文化的凝聚力,多样性和多元化会导致一盘散沙。

  第四种是关联性误读。比如说,好多人以为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诚信的缺失。其实,市场经济和社会中的诚信缺失没有关系,诚信缺失是缺乏信仰和自律造成的,即使在没有市场经济的时候,也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

  第五种是趋势的误读。许多人很崇尚言论自由,以为言论自由就可以解决思想自由的问题。实际上,言论表达的自由并不必然走向思想自由。假如我们观察媒体上的表达,就知道它存在着一种极端化的趋势,严谨的人不一定参与表达和讨论,因为网络上媒体上有许多非理性的谩骂和恶意攻击等等。结果虽然言论很自由,但是一个人的思想表达很容易遭到围攻,这不是思想自由,这仅仅是言论自由而已。

  第六种是条件的误读。许多人都以为,只要实现了公平竞争,就一定能够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实际上,公平竞争固然是一种平等,但是它并不是解决贫富差距的充分条件,公平竞争中也会加大贫富差距,所以才需要社会调剂和救济保障等措施。

  第七种是方法的误读。比如说,许多人都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寻根,以为藉此可以形成文化共识和价值共识,乃至解决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但是,即使传统文化原样照搬,或者把精华都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还不能解决现代文化的竞争力问题,也不能解决文化大繁荣的问题。

  第八种是常识的误读。对暴力就存在常识的误读。例如,许多人都以为家庭暴力的一方一定是男性,实际上,双方都可能是暴力的,英国的家庭女性暴力就占40%,而女性对男性暴力往往被忽视。另外,有些人的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是一样的,有时甚至比身体暴力产生的伤害更大。还有某些执法者的执法行为看起来是合法的,但是拉着妓女游街等暴力执法比一般性的斥骂的暴力后果更严重得多。

  第九种是想象的误读。许多人认为,批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这只要一种想象。当互联网上充斥着暴力言论、攻击、侮辱、否定、悲观、发泄、不满等各种所谓的批评时,并没有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而让人们之间增强了不信任,让年轻人增加了悲观的情绪。所以,只有分享积极的文化和建设性的文化,才真正有助于社会发展。

  第十种是混淆的误读。一些人在批评某个人的慈善行为时,把鼓励做慈善或者他们自己从事慈善活动与自己一定也要捐献一定的收入混淆起来,把一些住豪宅、做慈善的人看成虚伪的人。实际上,只要一个人花时间做慈善,或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促进别人参与慈善事业,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捐了款,都已经是慈善的行为了。尽管如果这些人也捐助一些更好,但是他自己没有捐助也不等于没有做慈善事业。

  总之,陈少峰教授表示,如果不是按照中道的方式来建设文化,或者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原则来鼓励别人或者感谢别人的努力,那么就容易对他人的文化行为产生误解;或者自己做得不够还老是怪别人。此外,文化建设需要从自己做起,而不是从别人做起。

  文化建设十种路径

  排除了对文化误读或者文化行为的误解,陈少峰教授提出了推动文化发展的十种路径选择理论。他将文化建设分为十种类型。

  第一种是自我充实型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以个人的内心体验、幸福观、感恩、爱、分享、信仰、友情等为内容,是个人自我充实、促进幸福感的基本文化。总体上说,自我充实型的文化排斥独占、对抗和自我中心主义。虽然自我充实型文化以自我提升、与人分享快乐为主,但是有时也需要引导和激励。只要增加正面的鼓励和表扬优秀的行为,就可以帮助人们充实自我。例如,不要老是拿过高的标准来要求一个人,而是鼓励他做得更好一些。

  第二种是营造氛围型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比较容易陷入交流的缺失。特别是内向的人或者自卑的人更容易陷入这种境地。因此,这就需要任何能够主导环境变化的人促进一种交流和关心的文化建设,如老师多与学生接触和交流,如官员看望弱势群体而不是作秀,要营造公平、信任和相互帮助的环境,以及建设和谐家庭等。宗教的吸引力也就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假如我们不善于利用各种环境营造的手段而仅仅是教育和命令,很容易事与愿违。

  第三种是自由表达型的文化。通过自由表达,可以鼓励人们思考和借鉴别人的观点,可以分享智慧,可以纠正谬误,可以体现尊严等等。当然,自由表达需要遵守讨论和交流的游戏规则,应当鼓励理性批评而反对谩骂,应当鼓励求同存异而不是大棒大人,应当鼓励参与而不是独占,应当寻求收获而反对否定建设性的态度。

  第四种是提升型的文化。这种文化中的提升是素质的提升和智慧的提升,是专业欣赏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以精英的意识排斥大众文化的感受和体验。专业人士可以帮助提升非专业人士,如艺术鉴赏、哲学思考、沟通能力的促进以及品味的提高等等。

  第五种是满足型的文化。所谓满足型文化是满足大家的文化需求,包括公益性的满足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产业满足大众的快乐。满足型文化是满足人们现有的需求,这种需求体现在丰富性、个性化和通俗化文化建设等方面。最好的满足型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

  第六种文化是支撑型的文化。支撑一个社会健康发展、支撑社会成员之间良性互动以及支撑任何事业、机构稳定发展的文化,如制度文化、商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等。支撑型文化是一个社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毒牛奶和SP欺诈等就是因为缺乏支撑性的商业文化而产生的社会毒瘤。

  第七种文化是积累型的文化。积累型文化包括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加以积累,以及任何一个领域的好的文化积累,如通过积累工艺、设计、经验而不断提高一个企业的品牌和产品的附加价值等。积累型文化也包括为未来美好事业所作出的事前的积累,如一个慈善机构不断积累做慈善的经验,不断提高效率等。

  第八种文化是竞争型的文化。竞争型文化是一个单位如城市、学校、企业等通过文化提升竞争力的文化。文化是人力资源的动力,也是单位吸引力的魅力源泉。当然,提升竞争型文化的主要路径必须结合以上的各种文化建设,同时还要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则是其在国际竞争中所体现的该国综合文化建设的反映。

  第九种文化是纠偏型的文化。文化活动作为体现人性和社会选择中的复杂的现象,往往包含着极端化的行为,如仇恨、报复、暴力、色情、沉迷网络、负面的宣泄等,需要疏导和引导,并且通过合理的途径对偏激予以释放消解。例如,公平感与公平的标准不一致,人们就需要纠正对公平的意识;或者制度不公平就需要改革或者改善等。最重要的纠偏就是惩罚恶的行为,以避免道德风险的转嫁和加剧。

  第十种文化是愿景型的文化。让人们对未来有信心,是激发人们进取的动力。愿景包含理想和对未来的信心,但是,愿景型文化不是越理想越好,不是理想化,而是提倡一种务实性的理想,就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比现状更好的理想。要体现愿景型文化,需要采取建设性阶段性发展的步骤,要通过实际行动让人们看到愿景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愿景型文化也不是忽悠的文化。

  总之,陈少峰教授认为,要实现中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同时从这十个方面来努力。国家应当有一个专项支持的文化建设资金来帮助这些方面的文化建设,而不是仅仅通过官方的渠道来建设文化。

  (陈叶军)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