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片转向悲情攻势 眼泪不等于口碑“通行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产大片转向悲情攻势 眼泪不等于口碑“通行证”

2010年09月27日 10:05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秋小长假落幕,除《盗梦空间》依旧领衔内地影市外,张艺谋新片《山楂树之恋》也已揽下超过8000万元票房,向亿元目标迈进。作为中国式大片的缔造者,从《英雄》滥觞,到如今的《山楂树之恋》,有影评人指出,张艺谋近年的大片之路画出如是弧线:前有《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古装大片,外貌庄重却频遭观众笑场,意外制造“喜剧”效果;如今《山楂树之恋》、包括即将开机的 《金陵十三钗》等新作,则都打出“感动”旗号。

  有趣的是,这种由“喜”转“悲”的大片趋势,也可以在陈凯歌、冯小刚等大片导演身上找寻到相似轨迹:从《无极》到《赵氏孤儿》、从《夜宴》到《唐山大地震》,国产大片竞相由 “喜”转“悲”,背后又有怎样的玄机?

  国产大片转向悲情攻势

  感动、眼泪、纸巾……这些字眼不知不觉成了国产大片眼下的时髦标签。 《唐山大地震》“泪淹”暑期档,《山楂树之恋》“泪溅”中秋档,冯小刚、张艺谋接连出招,贺岁档还有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卖点依旧是悲情。

  大片导演为何不约而同打起悲情牌,前些年大片票房之“富”与口碑之“贫”的强烈反差,可说是大导演们“穷”则思变的动力。无论是《英雄》,还是《无极》《夜宴》,皆非引人发笑的“喜剧”定位;无论是张艺谋,还是陈凯歌、冯小刚,对于以上作品也都难说不是怀着宏大叙事、庄重其事的创作初衷。然而,这些国产大片虽然取得高票房,但空虚的精神内核、浮华的场景设置、缺乏逻辑的故事剧本,频频引致观众笑场、恶评不断,创作者欲从这种令人尴尬的 “喜剧”效果中脱身,转向悲情牌,也不难理解。

  由“喜”转“悲”之进

  从无心造 “喜剧”,到有意塑 “悲情”,国产大片的创作风气转变,亦是创作者对于国产大片发展道路的一种反思。有影评人分析,目前国内院线上映的华语商业电影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一类是内地导演执导的中小成本类型片,以喜剧片、恐怖片、都市片等为主流;一类是香港导演北上拍摄的合拍片,以警匪片、武侠片、动作片等为主流;而从开机到上映都赢得最高关注和最多资源的还要数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传统大片导演作品,也因此,他们的创作走向对于产业影响不小。

  在观众的笑场中,国产大片从古装“黄金梦”里惊醒,由《集结号》发端,到如今的 《唐山大地震》《山楂树之恋》,试图从中国人的现当代生活中,寻求贴近观众心灵的情感元素,这种由“喜”转“悲”之进,可谓不小的转折。

  眼泪≠口碑“通行证”

  国产大片眼下这股由“喜”转“悲”之变,固然有其正面意义,有关专家也提醒,眼泪并非制造口碑的绝对“通行证”,创作者不能简单地将“催泪”作为艺术目标,而把观众的审美需求平面化,令作品的审美追求流于肤浅。

  招人笑场的“旧大片”已在观众恶评中落幕,诉诸悲情的“新大片”则要警惕,是否流于滥情和俗套,是否“有眼泪少感动”、是否“走泪而不走心”。毕竟,仅仅能够点中观众的“泪穴”不算高明,不止一位导演坦承,拍喜剧电影难于拍悲剧,因为要让观众哭的难度远低于让观众真心开怀而笑。在国产大片由“喜”到“悲”的创作转向之际,对于它们之中是否能够留下经典之作,观众还有更深的期许。 (记者 施晨露)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