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丹霞与世遗失之交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张掖丹霞与世遗失之交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010年09月27日 17:3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张掖丹霞与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失之交臂所引发的思考

  前段时间,有关甘肃张掖丹霞地貌无缘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的事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这主要是因为在今年8月中旬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成功列入日益为世人看中的这份名录,唯独坐落于素有“金张掖”之称的甘肃张掖丹霞地貌由于财力不足,无法登堂入室,分享“中国丹霞”的这份荣耀,进而得到更好的保护。

  这对于张掖来说,确实是一种遗憾,无法得到“中国丹霞”的金色光环;这对于甘肃来说,也是一种遗憾,特别是在要将文化资源大省开发建设成文化大省的重要、关键时期;这对于中国来说,同样是一种遗憾,由于张掖的缺席,“中国丹霞”显得名实不太吻合,最起码是不够完整。这对于世界遗产大会来说,更是一种遗憾,以“中国丹霞”命名的自然遗产,由于某些人为因素,使得生活在世界各国的人们难以借助这份名录,了解和领略张掖丹霞地貌之美,对中国丹霞有进一步完整的品味。

  然而,我们也无法苛责世界遗产大会,遵循固定的程序,审议通过来自世界各国及地区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给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申报的“中国丹霞”这一命名予以认定,肯定了中国自然遗产的独特性和世界地位,似乎亦属不易。对于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联合申报成功,更是应该给予祝贺。毕竟是通过这些省的努力,才使得“世界自然遗产目录”中赫然出现“中国丹霞”的名称,可以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来中国观光、旅游,欣赏丹霞地貌的雄奇壮美,也可以使这份人类的自然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对于甘肃尤其是张掖,我们更应该抱以十二万分的同情和理解,主要是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在高速腾飞的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位置本来就相对靠后,无力承担申报过程中的经济压力。

  张掖的缺席,甘肃的遗憾,让我们想到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问题。还以甘肃为例,这里曾经培育出足以令中国人骄傲,让世界震惊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铜奔马,早已为中国旅游的标志;驿使图,更是中国邮政的象征;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这里流淌,凝练着中国文化精神;古代丝绸之路,堪称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超过万枚的汉简,记录了历史的风霜雨雪;近两千座墓葬中的魏晋唐墓壁画,构成埋藏地下世界最大的壁画长廊,描绘出古代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敦煌莫高窟,是一座无与伦比的世界文化宝库;嘉峪关长城,是一座“天下雄关”;独具特色的裕固、保安、东乡的民族风情……

  除了敦煌莫高窟获得“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殊荣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好在甘肃省非常重视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和动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据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励小捷介绍,普查员们克服资金严重不足、技术装备严重不足等困难,在狭长的省域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面对丰硕的普查成果,人们感慨万千:生活在西北的人们和这里孕育的文化一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类似甘肃这样的文化资源大省,就像是一位年迈的老母亲,用自己的乳汁无私地喂养了中国文化,也需要后人的精心“赡养”。作为后辈子孙,我们应该怎样怀着感恩的心来面对她创造的辉煌过去,思考摆脱现实困境的方法,展望和共同拥有美好的未来?对于曾经创造过灿烂中国文化的地区,国家是否应该采取适当的“文化补偿”的政策,出台相应的具体措施,予以倾斜和扶植,使文化资源大省产生文化再生能力,在“申遗”过程中不再因囊中羞涩而留下遗憾,同时,更好地开发、保护好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给子孙后代一个文化的家园。在其他省区,在更广泛的区域内,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正在腾飞的地区,是否可以实行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将其纳入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设立相应的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舆论监督,改变文化遗产保护在经济发展面前的弱势地位,避免经受历史风雨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在当代消失,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守望着这些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宝库的人,也要开阔眼界,联合海内外的中国文化学者和爱护者,使自然遗产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呈现。重要的是,使从事文化、教育、宣传、出版、旅游等领域的工作人员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方式,广泛宣传和介绍中国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价值,养成全民爱护文化遗产,热爱中国文化的共同心理和习惯。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社会各界人士有机会、有条件和可能亲近、接触中国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提高全民素质。

  如果能这样做的话,张掖丹霞地貌尽管无缘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但是却产生一定的警醒作用。“申遗”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使人们面对现实,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利用、保护好这份遗产,使之更好地为现代人、未来人服务。

  历史是一个过程,有些是无法改变的,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则有一定的恒定性,可以继往开来。唯愿张掖丹霞地貌在后“中国丹霞”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绽放新姿。

  侯杰

  (作者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