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闻文章分析:大手笔胜精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毛泽东新闻文章分析:大手笔胜精兵

2010年09月27日 17:41 来源:学习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大手笔胜精兵

  ——毛泽东新闻文章分析

  毛泽东丰富的宣传和新闻理论来自于他丰富的宣传和新闻实践。尽管毛泽东年轻时想做“新闻记者”(《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的美梦未能成真,20世纪50年代想“把主席这个职务辞了”“当个专栏作家”(《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94页)的心愿亦未遂,但他一生中却写下了数量颇多的新闻通讯类文章。年轻时主编报刊时其文往往多从己出,并时常为别家报刊撰稿。在尔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也曾亲笔撰写过不少新闻通讯,仅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文章就多达 100余篇,《毛泽东选集》中便收录了他28篇新闻类文章。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作品》编中也收录了他同样数目的文章。这些文章,其写作的起讫时间是1942年10月至1949年9月这7年间,时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两个艰难困苦的时期。文章总计字数36000有余,单篇文章最长者2000余字,最短者仅有百余言。除《历史教训》一文是对世界军事形势——苏德战争态势的述评(社论)外,其余皆是国内新闻,文章形式为消息、述评、时评、发言人谈话、答记者问、广播讲话、编者按等,内容几乎全是涉及敌我双方的军政之事,故这些文章从总体上反映了战争时代的特点,是一种军事政治新闻。在这些新闻文章中,有的不仅在当时传诵一时,而且在今天也不失为文中范典。这些新闻文章的最大特色是,或准确报道了时事信息或有力抨击了时政,风格清新、文理明晰,令人爱读。它们透现了为文者的远大政治谋略和军事眼光,言简而意赅,文小却显大手笔。故文章不仅起到一般的新闻作用,更能教育和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心。字里行间,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言恳意切。不仅如此,新闻在毛泽东手里有时还会直接成为一种向敌人展开心理攻势的有力精神武器,成为配合军事政治行动的射向敌人的精神强弩。

  文章短小却显露出撰文者的大手笔,从《作品》编的第一篇文章《历史教训》即见一斑。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的社论,时值1942年10月斯大林格勒战役鏖战正酣之际,亦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处在艰难的时刻。社论首先引苏德双方报刊对斯大林格勒战役具体进程的报道,指出希特勒的“巨大计划”“被斯大林格勒的抗战所粉碎”,进而分析希特勒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实力与野心之间的矛盾。其表现是军事上的“避实就虚”,即他避开列宁格勒、莫斯科,集中兵力于南线拼命争夺沃罗涅兹等地,却打不开,于是集中攻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北麓,但又打不开,只好放弃攻势,被迫转入防御地位。希特勒也许还想最后挣扎一下,但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了。社论在指出希特勒必败无疑之后,便具体述评了保卫斯城战争的全过程,指出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顿河河曲战斗23天的英勇作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红军在这一时期的战略退却导致德军分兵,从而减轻了斯城保卫战的压力,而后又同德军展开了23天的消耗战,最后在斯城粉碎了德军的进攻。社论最后从苏德战争中得出这么一个历史教训:只要人们不对法西斯讲慈悲,多一点勇气,法西斯就会失败。社论把希特勒的惨败与日本侵略者在亚洲战场的命运联系起来,指出日本的实力与它的野心之间的矛盾,也是一定要把日本法西斯压得粉碎。(《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25—229页)毛泽东的这篇社论虽只有2000字,却切入军事形势,说理透彻,道出德国法西斯必败的根本原因,并由远而及近,指出日本法西斯也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这就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这样的文章,只有具备远大军事眼光的政治家才能做出来,非一般职业新闻工作者所能为之。

  新闻文章在毛泽东那里往往是一种“文战”,它与“武战”相结合,相得益彰。这从毛泽东在蒋傅军偷袭石家庄时写的消息、评论及其它文章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1948年10月15日,东北解放军攻克锦州后,旋即戈指沈阳,东北全境解放在即。蒋介石为了挽救败局,便令在北平的傅作义部队实施偷袭石家庄以“捣毁中共统帅部”的计划。10月下旬,在河北平山西柏坡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毛泽东得知敌人偷袭的阴谋后,一方面指派当地军民沿途抗阻,并调遣远在绥平线上的野战军主力回援,同时电示东北野战军派部队西进以威胁北平,还指令太岳兵团围困山西之敌不使东犯;另一方面则亲自为新华社撰写消息和评论,紧密配合军事部署。10月25日,毛泽东撰发第一则消息《蒋傅匪军妄图突击石家庄》,消息称:华北党政军各首长正在号召人民动员起来,配合解放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敢于冒险的匪军(解力夫:《解放战争实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6页)。10月27日又撰发了第二则消息《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消息号召华北军民充分准备,“诱敌深入,聚而歼之”。(《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60页)

  毛泽东撰发这些消息意在示形于敌,给进犯之敌人极大的精神威慑,进犯军中有的指挥官在读到这些消息后哀叹:“我们自以为这是一次极为秘密的行动,可是部队尚未出发,解放军对一切都了如指掌,登在报上,只怕此举是有去路,无回路!”(解力夫:《解放战争实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8页)有的指挥官则无心南进,几次要求回师。当敌军偷袭最终受挫后,毛泽东随即在10月31日撰写了《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一文,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评论辛辣地讽刺道:蒋介石因军事上指挥无能,在惨败之后溜回南京,但却不像项羽有“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于是“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由蒋傅两家合股派三十五军和十六军南下,但“这里发生了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八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总之,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寥寥数语,把蒋介石王朝的穷途末日之境和盘托了出来。这则评论广播以后,不仅对解放区军民是巨大的鼓舞,更对蒋军尤其是据守北平的傅作义部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毛泽东撰写的另外几则消息如《我军解放郑州》、《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以及《人民解放军总部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刘伯承陈毅两将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等等,也都具有威胁敌人的巨大精神力量,使蒋军官兵心理上蒙上一层难逃灭亡命运的阴影。尤其是两则对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配合淮海战场的围歼战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广播讲话劝告蒋军官兵认清自己的险恶处境,不要替美国人、蒋介石少数反动派及国民党贪官污吏打仗卖命,放下武器,掉转枪口,同解放军一道打到南京去,去推翻已摇摇欲倒的南京政府。广播讲话告之解放军宽大为怀的政策:凡放下武器者“就给以宽大待遇,不论官兵,一律不杀不辱”(《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67页),都有生路。显然,广播讲话对加速淮海战役的胜利具有很大的助动作用。

  作者:胡为雄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