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两江总督古板作风:家庭五六十人摇铃开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末代两江总督古板作风:家庭五六十人摇铃开饭

2010年09月29日 11:16 来源:城市快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末代总督誓做“南疆卫士”

  张爱玲的《对照集》中,曾这样描绘张人骏在天津的寓所——

  路远,坐人力车很久才到。冷落偏僻的街上,整条街都是这一幢低矮的白泥壳平房,长长一带白墙上一扇黝黑的原木小门紧闭。进去千门万户,穿过一个个院落与院子里阴暗的房间,都住着投靠他的亲戚。虽然是传统的房屋的格式,简陋得全无中国建筑的特点。

  这种说法得到了张人骏孙子张象耆的确认,在他的回忆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大清王朝的末代两江总督至死都保持着古板的观念和作风。在他去世前,庞大的家庭聚族而居,五六十人,摇铃开饭。如此一来,这个被形容为“千门万户”的“奇怪”的院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维护主权的“南疆卫士”

  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终结了清王朝的统治,张人骏的仕途将会是一帆风顺,“两江总督”也不过是他一生为官的中间站而已。他从举人到进士,从翰林院编修到庶吉士,出典四川副考官,转台谏,以兵科、户科、史科给事中掌广西、湖广、山东、四川各道监察御史,再任广西桂平梧盐法道、广西布政使、广东布政使、山东布政使,继而升任漕运总督、山东巡抚、山西巡抚、广东巡抚,再升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张人骏是个不折不扣“正途出身”的官僚,因而在他的头脑中,传统的保守思想严重,忠君报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他一生以“忠于大清”自诩,在政治上几乎属于“顽固势力”的一方,对维新、洋务运动等都采取消极态度。但是在面对外敌侵犯国土的时候,张人骏“忠君”的固有思想也让他变得倔强固执,并因此而被载入史册。

  光绪三十二年,张人骏任职两广总督。日本商人西泽招集工人数百,前往东沙群岛建房居住、开矿,张人骏经过与日方艰苦谈判,收回东沙群岛;光绪三十四年,张人骏又派水师提督李准、副将吴敬荣、刘义宽等带领化验师、工程师、测绘员、医生、工人及士兵一百七十余人分乘“伏波”、“琛航”、“广金”三艘军舰到西沙群岛巡察,测绘地图,查勘岛屿十五座,然后逐一命名,立碑升国旗。当时其中一个岛屿就采用了张人骏家乡地名而命名为丰润岛(1947年民国内政部审定地名时,将丰润岛改为和五岛,现为东岛)。张人骏还命令将士在永兴岛升旗鸣炮,公告中外,重申南海岛屿为中国神圣领土。1947年,民国内政部将位于南沙群岛西部的一个滩涂改掉原有旧名,重新命名为“人骏滩”,以纪念张人骏的历史功绩。

  1907年秋,一艘英国商船在广东梧州被劫,船上的一名英国医生被劫犯杀死。事件发生后,驻京英公使多次向清朝外务部抗议,迫于压力,将粤东、两江缉捕权交给英国人管辖。张人骏坚持“缉捕权问题乃国家主权”,上书外务部要求收回此权。外务部先不允准,张人骏多次上书,据理力争,终于收回了缉捕权。

  弃城而逃的“箩筐总督”

  不畏强权的张总督,却被革命者的炮声吓破了胆。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先后宣布独立,就剩下两江总督的驻地南京还控制在张人骏手中。此时,南京城外的革命党已经抱定攻打南京,志在必得。见此情形,时任江宁布政使的樊增祥等人,多次请示张人骏,希望他顺应潮流,宣布南京独立。然而,张人骏一概拒绝。张人骏给家人写信,声称只要有他在,“乱党”不可能攻入南京,他誓与南京共存亡。

  11月30日,革命军拿下了天堡城,控制了进入南京的咽喉。12月1日凌晨,革命军接连炮轰朝阳门、富贵山、太平门等处。南京失守在即,张人骏的内心也开始动摇了。他派出了和自己私交甚笃的美国传教士马林与新军接洽,表示愿意投降。趁着马林出面周旋的空隙,张人骏和江宁将军铁良却在实施出逃策略。他们事先准备好一个箩筐,趁着天黑,将箩筐一头用绳索固定在城楼上,两人坐在箩筐里面缒下城墙。出了城,张人骏和铁良直奔停泊在下关江面的日本兵舰。

  此后的几天,他一直都藏身日本兵舰上。得知南京彻底失守后,他最终去了上海。不久后,张人骏又辗转来到遗老遗少聚集的青岛。然而在他顽固的内心深处,他实在无法说服自己相信那一幕坐在箩筐里面逃命的场面是真实发生了的。在青岛,遗老遗少常常聚在一起玩乐,偶尔提到前朝往事,都要感慨一番。唯独张人骏不说话,起身就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为青岛被德国占领,张家避祸北上,一家人来到了旧英租界戈登路的这处房子,就是现在的湖北路1号。

  拒绝相见的儿女亲家

  张人骏与袁世凯是盟兄弟,又是儿女亲家,但是老年之后,张人骏却与袁世凯因政见不合而“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当袁世凯称帝之后,张人骏从来不去北京,为了“不肯与袁同在一个城市”。

  张人骏任山东藩司的时候,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在武力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这一问题上,袁世凯曾经动摇过。张人骏就在袁摇摆不定的时候,给了他一个决定性的意见。张人骏对袁建议:“古来没有听说用邪说可以成大事的,你如果能料到义和团会成功则可以善待遇之,不然料其必败,则当早下决心。”袁世凯后来因剿灭义和团而得到清廷赏识,为感谢张人骏的献策,两人换帖结拜成盟兄弟,进而又成为儿女亲家。1908年,袁的长女袁若桓嫁给了张的幼子张允亮。

  虽然在剿灭义和团的问题上,袁张的思想是统一的,但自视清高、顽固不化的张人骏却对袁世凯此后的政治立场产生了怀疑。张人骏的理念是“食君之禄,当报王恩”,对于袁世凯连番背叛朝廷,先当大总统,又称洪宪皇帝的做法极端鄙视。他拒绝出任一切民国职务,也绝不与袁世凯相见。

  治家严格的

  老派君子

  张人骏的书法造诣较高,因而《民国书画家汇传》中,他的名字列在“书法家”中。书中介绍他“工书法,善诗文”。也有后人评价他“篆书之圆劲,楷书之沉稳,草书之流畅……其临摹维肖,形意兼得,功力深厚”。张人骏一生最敬仰曾国藩,家中陈列了很多曾国藩的著作,客厅里还摆有曾国藩的相片。

  在张人骏的家人看来,他既是家中长辈,又是子孙在学问道德上的楷模。他一生不纳妾,也不许家中子弟纳妾。蓄养婢女虽然不绝对禁止,但各房使用婢女很少。袁世凯的长女嫁到张家,也是一个婢女都没有。张人骏不允许子弟吸鸦片,家中烟具全无。他从不办大寿,家中禁止赌博,甚至连唱京戏也被视为不屑之事。张人骏的孙子张象耆回忆,“一家人大有过着清教徒生活的味道,他本人晚年在天津,除了每天写写字外,诗酒风流的事是没有的。因此他不是一个过潇洒生活的逸老,而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正人君子。”

  张家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张家一直保持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制度,这也是张人骏治家的特点之一。张家的聚居生活共有五六十人之多,有公账,在住房、吃饭方面都是共同的,中晚餐一开就是十几桌,摇铃开饭。其他婚丧大事,交际事宜都统一行动,由父兄辈出面,年青一代是不去参加的。这种典型的大家庭在旧英租界已是鲜见,如今听来更觉得新奇。

  1927年张人骏在湖北路寓所去世。逊帝溥仪亲自到张宅吊唁,谥“文贞”,与李鸿章的谥号“文忠”相应,他追求了一生的“忠君报国”总算得到了一个“盖棺定论”。

  湖北路1号

  张人骏旧居

  特点:砖混结构二层楼房,布局紧凑,传统风格,院落略显局促。

  张人骏:

  (1847-1927),字千里,号安圃、健庵、湛存。河北丰润人,进士出身。历任山东布政使、漕运总督、山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1909年改任两江总督。辛亥革命后弃职逃往青岛闲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辗转到天津旧英租界,1927年在天津去世。

  专家支持 金彭育

  撰文 本报记者 马樱健 摄影记者 赵建伟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