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遵母遗命家乡造农校 宋美龄提供设计方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蒋介石遵母遗命家乡造农校 宋美龄提供设计方案

2010年09月29日 15:06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溪口的蒋氏故居 资料图片

  黄埔军校开办伊始,真可谓是一穷二白,白手起家。蒋介石作为军校校长,面对各类繁杂的事务,自然需要更多的人手帮忙。他首先想到的是聘请熟人,他请上海、奉化、溪口等地的老同学、朋友物色人员来粤。首先声明,这是参加革命,报酬不高,有志者,且有一技之长者,都欢迎来。一些原在奉化风麓、龙津的蒋的故旧们,听蒋的号召,先后闻风而至,有二三十人之多。

  蒋介石兴建家乡,宋美龄拿设计方案

  这样的人溪口就来了三位。一位是蒋的同龄人,又在他家私塾一起读过书的杨忠春。他家境较好,所以长大后,去日本学工科。他到军校后,管理枪支弹药。北伐时,任军械处长,抵上海后即辞职从商。第二位是自己的族侄蒋和畅,做随身出纳。再一位是世交,溪口首家毛太昌号公子毛庆祥,他在法国学农业,学成回国后任总司令部电讯和机要秘书,成为密电专家。此外是身边的警卫人员,大都是奉化人,初仅十余人,后增至百余人。

  宁波自古是我国四大通商口岸之一,但离宁波一百里地的奉化、溪口,还是穷乡僻壤,风气未开,闭塞得很。

  北伐时,蒋校长升格为蒋总司令,后移师上海。看着繁华的上海,蒋想,奉化也应该变一变面貌了。其他人也有同样的想法。通过一番相互沟通,由蒋的秘书陈舜耕(蒋在风麓时最要好的同学陈杏佳之侄)奔走于奉城、肖镇联系,初步方案是修宁波至溪口经过奉城的鄞奉公路。在溪口武岭两侧,造武岭学校、农场。这时正是蒋与宋美龄热恋的时期,现在蒋要遵母遗命,在故乡造农校,宋见多识广,热心地选了法国乡村学校的各式建筑,寄去供蒋选择。蒋大喜。

  学校除礼堂、二栋教室、一寝室是大屋顶的中式建筑外,其余都按宋的方案建造。特别是农场各式禽屋、畜屋、宿舍等,引来所有参观的人都啧啧称好。山的东麓,造文昌阁。溪口沿溪岸线砌一条石板水泥路。沿溪增建若干洗衣的石阶埠头和一个小菜场。还有武岭门,苏式的蒋氏宗祠等。在奉城的锦屏山东向和南向,分别造中山纪念堂、图书馆、孤儿院等建筑。还有北门外的体育场(半成品)加上私人的颇有气魄的公馆。奉化、溪口两地在不长的时间里,已是很有气魄了。

  溪口人埋怨蒋介石重用城里人

  蒋近房邻居,多数属穷困农户,度日艰难。为了修学校、公路、房子等,沿溪的住户,要拆迁,要让出赖以生存的耕田,甚至住房。现在他已有能力帮助父老乡亲们的困难了,所以事先嘱人招收乡亲们谋出路。如他的贴身卫士,就用这批人。

  这些人都是没出过门的穷苦农民,没文化,勤劳、朴实、可靠。他们的一家状况,蒋都清楚。他通过乡亲们征求本家同意,第一批人言明每人先发安家费20元,征兵后先到上海,自有人为他们安排好替换新衣,还有许多的日用品。乡民们没有刷牙的习惯,于是规定每天早晨起来,要先用牙膏刷牙齿,而且叮嘱他们一定要按这个习惯做。讲明你们的任务是总司令的贴身卫士。头三个月,每月发15元工资,饭吃公家的。称呼蒋叫先生,他的妻子称夫人,决不许按辈分叫,进去前要先敬礼,用宏亮的声音喊:“报告。”不管任何时刻,衣着一律要穿好,扣子一律紧扣,胸部要挺起,走路要有规矩……晚饭后,还带他们集体游大世界,或者逛南京路,进永安等三大公司见见世面。

  这些贴身卫士到了部队以后,生活安排得很紧张,有序。功课有制式教练、射击、礼节、器械操,还要学文化,每天用毛笔习字,中楷六十个字,小楷一页。还要学写家信,老套套有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敬请福安等。内容用口语写自己的生活,与同伴的交往,学会讲话的规矩,打枪的规矩等。老蒋虽忙,他大小事都管,成了习惯,所以不时亲自抽查,面很广,连家长来信,都要原信呈上,看看家庭变化,邻居影响……

  溪口人因蒋而感到荣耀,他们自然希望蒋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福利。所以,尽管蒋用了很多家乡人,但溪口人还是很有看法,说蒋出生在溪口,用人重在城里,只要是城里人,凡去的都做大官。这实际上是错怪了蒋。蒋是唯才是用。溪口人没有文化,蒋如何重用呢?最典型的例子是蒋所敬重的姐姐瑞春一家,他知道姐姐一家都没有文化,仅识几个字而已,而且节俭成性。他请姐夫先做自己家里的账房(后来做武岭学校账房),临行一再叮嘱姐夫:“现在我手头宽裕了,你对我家一应人情往返,出手要重些,特别对几个舅舅家,更要隆重接待。你自己出去,千万要坐轿子。”两个外甥,叫手下人荐给地方财税机关做抄写的小职员。并嘱机关当事人,不要给他们急于加薪晋级,只求安安稳稳过得去就行。

  毛夫人的家乡岩头村出了12位将军

  溪口人对蒋的称谓,因人而异。凡当卫士的,一律称先生;一般人称总司令;文人雅一点,称总座、委座;只有族长,还叫他小名瑞元。太虚和尚称蒋奉化;众人私下叫老头子。

  北伐后蒋第一次回乡,次日便到蒋家祠堂,先拜祖宗,晚上请族长和辈分大的亲戚,还有小时候的伙伴在祠堂里吃饭。祭祖时,蒋按族规,穿长袍马褂,恭恭敬敬地亲自去迎接族长,一路搀扶他同往祠堂一起祭祖。还收到了蒋赠送的一条藤手杖和多类礼品。溪口蒋姓的族长太公,年纪八十不到,已老态龙钟了。见到曾敢于顶撞自己的瑞元胡赖(蒋小时候调皮,故人称胡赖),今日放下总司令的架子,亲自搀扶自己,还左一声,右一声喊叔公。族长因此出尽了风头。瑞元胡赖变了。蒋得到了全溪口人的赞美。

  岩头村离溪口三十华里,既是毛氏夫人的娘家,也是去黄埔做秘书工作的毛思诚先生的故乡。岩头村两旁紧靠陡峭的小山坡,剡溪从村中流经,是剡溪竹筏南运的终点站。岩头人多地少。靠农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岩头的孩子从小都到外地依靠亲友去做学徒。凭自己勤学苦练,由学徒变伙计,进而自己开店做生意。这些苦出身的很注意孩子的教育,所以岩头学有成就的人也多。蒋注意到这一点后,多加栽培。

  后来,岩头一个村竟出现了十二位为奉化人骄傲的将军。他们先入军校,从士兵开始,后凭本人努力,逐步升到将军。以毛邦初为例,他是第三期学生,未毕业,便选派他到苏联学习空军,学成回国。先是当军校航空班教官,很快升为杭州笕桥航空学校校长。后担任空军副司令。抗战一开始,八·一四日军著名的航空队木更津飞机轰炸杭州,在萧山上空,毛氏兄弟(毛邦初与毛赢初)等驾机迎战,一举以零比六,击落敌机六架。为了纪念这一天的大胜利,八·一四被定为空军节。毛邦初还亲自驾机首飞驼峰成功,又成功穿越喀喇昆仑山……

  陈平山/文 摘编自《世纪》 (作者为黄埔军校第16期学员)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