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师杜安:唤醒文物的历史记忆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物修复师杜安:唤醒文物的历史记忆

2010年09月30日 09:41 来源:河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佳的品相、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一件件文物珍品风采宛然,几乎让人忘了它们出土时的破败不堪。

  9月25日,在省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十几位文物修复师正忙着为文物做“手术”、“美容”,杜安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一只秦代青铜熏炉上锈迹斑驳,它患的是青铜器的“癌症”——粉状锈,“不及时处理的话,文物几个月就会变成一堆粉末。”他说。

  拍个X光片辨别病变成分,写出“诊断报告”,刷去文物身上的污物,用合成材料拼接好“断肢”……即使是国内首批拿到专业资质的文物修复专家,一天下来也很可能只能修复好指甲盖大的地方,这样的工作杜安已经做了17年。

  “做这一行没有耐心是不行的。”他笑着说,省博物院一楼展厅里的那件“司母辛四足铜觥”,重见天日时是个锈蚀、矿化、霉变严重的“重病号”,经过他3个多月的修复终于再焕发风采。

  据杜安介绍,每位修复师平均1年能修复大约10件文物,然而省博物院现有13万件文物需要“看病”,五分之一还是“急诊”。“这一行人手不足。”杜安既着急又担忧,“历史的线索在你面前断裂,想想都很可怕。”

  除了琐碎枯燥外,对人体有害的工作环境也让很多人对这一行敬而远之,修复师们长期接触各种化学物质、粉尘、X光辐射等,由于工种小,至今未被纳入职业病防治范围。

  给文物“看病”,修复人员要当个“杂家”,熟知各个朝代各个地域的特点、文物材料的特点等,这是一项历经数年实践才能练就的本事。“看着文物在自己手下逐渐恢复,我们都会生出一种成就感,所以意大利人将文物修复称作一个高尚的职业。”杜安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 柯 杨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