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拉魂腔"传唱两百年 魅力仍存有待传承(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沂蒙"拉魂腔"传唱两百年 魅力仍存有待传承(图)

2010年10月04日 14:16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传统柳琴戏《逼婚记》的演出现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因唱腔曲调优美,有拉人魂魄的魅力而得名。柳琴戏这个名字,是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而定。清朝乾隆年间起源于鲁南的临沂、郯城一带,流传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北广大地区,是目前山东省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200多年的流传与发展,柳琴戏逐渐形成了独具沂蒙特色的艺术风格。其声腔风格独特,女腔委婉华美,男腔朴实浑厚;剧本文词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戏曲表演质朴健康,诙谐幽默,讲述着百姓的喜怒哀乐,传达着平民的向往祈求。

  在临沂第三小学北侧的临沂市柳琴剧团小剧场是临沂唯一一个柳琴剧场。这个由原来的剧团排练场改造而来的剧场只能容纳120人,每到周末演出时都会座无虚席。

  演出开始后,观众们随着剧情的变化,忽而大笑、忽而掌声雷动。观众们的入戏,带动了舞台上演员更加卖力地表演。演员们那拉人魂魄的唱段,更让叫好声接连不断。

  “小剧场演出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看戏的场景,今年剧团的演出,我场场不落。”家住苗庄小区64岁的曹爱珍大爷,每周五、周六都要骑车来看柳琴戏,光路上就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他说,看戏就像和久别的老友重逢那样亲切。

  “铁杆戏迷的执著让我们非常感动,也是我们生存、传承和发展的根基。”临沂市柳琴剧团的副团长梁福生告诉记者。经过200多年的流传与发展,柳琴戏逐渐形成了独具沂蒙特色的艺术风格,但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演员断层,后继力量严重匮乏。

  “已经40岁的刘莉莉目前在团里是最年轻的主演,年近七旬的刘俊华老师还得登台……”目前团里只有30余人,为数不多的“台柱子”年龄都在40岁以上,还都担任着行政领导职务。为充实剧团的新生力量,剧团曾委托临沂艺校培养过柳琴戏演员,但

  因编制及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养不起、留不住”的尴尬现象。

  目前,受时尚文化的冲击,柳琴戏演出场次少、收入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

  柳琴戏这个临沂市唯一的地方剧种,从最初的一个人“唱门子”,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的职业班社,经过长期在乡间农村撂地摊“盘凳子”,到登上城市大雅之堂,柳琴戏在风雨坎坷中一路走来,在文化多元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它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