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谈采访:最重要的礼仪是敬民爱国、言而有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李肇星谈采访:最重要的礼仪是敬民爱国、言而有信

2010年10月12日 08:3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媒体如林、信息“爆炸”时代,采访与被采访司空见惯。时下关于“新闻包装”和“形象工程”的书不少,但谈提高记者素养和采访水平的书不多。人民日报出版社的《采访礼仪概论》一书较全面地梳理了新闻工作者的应备素质,显得恰逢其时。

  自上世纪60年代从事外交工作以来,我天天看新闻,还结交了许多记者朋友。我觉得,对被采访者来说,没有不好或“刁钻”的问题,只有不理想的回答,因为大家都是在劳动:如何提问和采访是记者的活儿,如何答问则是发言人的自由。对记者来说,要做好采访,也不容易。记者一提问,就向发言人和广大听众公开了自己的品格和水平。这本《采访礼仪概论》值得一读,原因之一就是它介绍了记者工作时在礼仪上不可掉以轻心的各种事项。

  自古以来,礼仪的政治性极强,在日趋纷繁的跨领域、跨国界交往中尤其如此。

  在我心中,最重要的礼仪是敬民爱国、谦虚谨慎、言而有信。新闻无国界,记者有祖国、有良知。比如,中国记者和其他中国公民一样,在国家主权等大问题上要坚持原则,有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并在采访和写作中有专业化体现。常见的例子包括,在提及领土完整问题时,必须牢记普天之下我们只有一个祖国,不可出现祖国一个地区的名字与国家名字相提并论的情况……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闻秩序难有根本改变,对此要心中有数。记者的职业准则应深植在作为普通公民的爱国情怀之中。

  礼仪是思想感情和实际利益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形象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民利益。一些西方大国的记者有时令我想起“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他们是宁为资本主义金融危机辩护,也要挤压社会主义的美元。人家如此讲政治,值得咱们深思。

  平等相待和相互尊重是采访礼仪的基本规范。敬人者,人恒敬之。自重与敬人应时时处处有机结合。最难忘我先后访问坦桑尼亚和德国时,当地老人合唱团为我们用汉语无伴奏齐唱中国国歌;访问古巴奏响中国国歌时,卡斯特罗主席艰难地从轮椅上站起来向中国国旗致敬;访问法国时,法外长在正式欢迎午宴上用红黄玫瑰组出中国的国旗图样……这一切都同新中国外交一贯强调平等友好地与别国和平、和谐相处有关。

  采访礼仪与外交礼仪触类旁通,内政和外交同出一个母体,做记者和做别的工作都得先学做人。

  礼仪的真谛来源于“民为贵”理念。对老百姓要诚恳,对读者和听众要负责。你的采访文字得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国人,进而感动外国人。要虚心问计于民,获取第一手材料。记者如果自视太高,甚至自诩高于群众,便是无知、粗鲁的表现。提问可坦率一点,尖锐一点,同时纯朴实在,贴近生活;不嫌贫爱富,不欺软怕硬;重大节,也不忽视细节。采访时,在不影响信息量的前提下,说话宜尽可能节约时间。我的同事,资深记者、新华社前总编南振中倡导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化为“有话则短,无话则免”。我拥护。现在大家都忙,不喜欢那种问题比答案还长的采访报道。我们应学一学不久前习近平副主席有关文风的讲话。

  在注重专业和分内工作的同时,应志在高远,又脚踏实地,坚持终身学习,多学科学习。我的同事,外交部前发言人吴建民大使说过,新闻可算贬值最快的“商品”。而往往是广学博采的记者才可能及时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本书从基本规范到具体实践,针对各种人物、突发事件、会议、网络、涉外场合等,援引正反事例,对采访礼仪作了较仔细的解析,通俗易懂,学了有可操作性。

  牢记并深信人民至上、祖国永恒、学海无涯,自然会注重以礼待人。良好的礼仪有利于采访的成功,知书达礼有利于增长为和平发展服务的实效。李肇星

  (《采访礼仪概论》即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