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秋光中的略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写给秋光中的略萨

2010年10月12日 10:27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这个奖,早就应该给他。

  今天清早,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清早。在起床后的半分钟内,我习惯性地打开当天的晨报,立即注意到头版导读栏里的一行小字:“秘鲁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用看后面版面里新闻的详细内容,我就十分自信地脱口说出:“是略萨!略萨获奖了!”翻到国际时事版一看,摘得桂冠的果然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我于是不免责怪头版导读栏的编辑:你为什么不直接说“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略萨”这个名字要比“秘鲁作家”响亮得多啊。

  这是让所有文学爱好者瞩目的一件事。

  还没到中午,我就发现,在卓越网上,《绿房子》、《胡莉娅姨妈与作家》、《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等略萨名著译本的销售价格都已被升至八五折,而他的成名作《城市与狗》则已经售罄。多年来,我一直注意搜集略萨著作的不同译本,所以非常清楚这些书网售价格的变化。我还发现,卓越网为略萨设置了专门的网页,以“鞭辟入里的形象刻画”、“天赋如有神助的说故事者”、“结构写实主义大师”、“当代魔幻现实主义掌舵人”等评语吸引人们买书。精明的书商知道,这位文学大师的获奖,必然带来一场相关图书出版发行的盛宴。图书市场再萧条,书再不好卖,真正的读者也会舍得掏钱为真正的文学捧场的。

  这是文学的胜利。

  上世纪80年代,1983年,或许是1984年,也是一个像眼下这般气爽宜人的秋天的午后,我和我的几位同学聚集在北大32楼北面的核桃林里,举办一个自发的室外文学沙龙。当天的中心话题之一,是预测未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先是杨君武同学谈了自己对当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及其《百年孤独》的阅读印象,随后黄亦兵、臧棣(当时叫臧力)、阿忆(本名周忆军)、孔庆东等同学就此展开讨论,都认为当时对于中国来说还较为陌生的拉美当代文学,很快就会对世界当代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话题由此自然指向略萨——当时很多同学已经看到我们北大西语系的赵德明教授介绍略萨的文章,读过赵老师组织翻译的略萨作品,对略萨并不陌生。讨论气氛活跃,涉及拉美当代文学中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以略萨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和以博尔赫斯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最后,在那缀满果实的秋天的核桃林里,大家一致认定略萨应该排在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列。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我们这几个同学算是略萨获奖的较早预测者吧。就在今天,我看到当年核桃林里的预测者之一、现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臧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略萨受法国存在主义影响较重,相对马尔克斯,他和西方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在中国80年代的时候,他的作品在校园非常流行,影响了很多作家。”现在看来,预测略萨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在不需要太高的智商——或早,或晚,一种热情的或者温情的文学期待终究是要兑现的。

  这是文学在文学意义上的胜利。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略萨自己期盼了多久,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我们对略萨获奖的期盼,毕竟绵延了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二十多年来,我和各地几位比较喜欢外国文学的同龄作家朋友,如青岛薛原、海口伍立杨、长沙吴昕孺(本名吴新宇)、北京止庵等,多次通过面谈和笔谈,聊起略萨,聊起略萨与诺贝尔文学奖。就在十来天前,吴昕孺还说,他正在读略萨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它体现了略萨天才的叙事能力;同时还讨论了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行性。得知略萨获奖的消息,吴昕孺特别高兴,深有感触地说:“前些年,诺贝尔文学奖剑走偏锋,把莱辛、勒克莱齐奥等一干‘亚一流’作家扶上台面;略萨的获奖,能否传递这样的信息——诺奖将重新重视那些产生过经典作品的作家?若如此,那米兰·昆德拉、奥兹都能看到曙光了。”众所周知,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取向及其对中国文学的重要性的讨论,已经有很多年了;此次略萨获奖,可以看作是对文学应有价值的一种肯定与尊重。

  行文至此,又在网上看到赵德明老师对略萨获奖的看法:“过去没有得这个奖,人们并不会因此而忽略他的重要;得了这个奖,也不会抬高了他的地位。”赵老师是第一位将略萨介绍到中国的学者,我曾在北大听过他的课,认为他对略萨与诺奖关系的这个评价很客观,但又觉得换一个说法,用两个“归”字——实至名归和众望所归,来评价略萨获奖,似乎更多一些积极的意味。

  现时正是北半球的秋天,收获的季节。得知获奖消息的一刻,正在北半球的一所大学里授课的略萨,“很开心,很激动”。作为略萨作品的一名忠实读者,谨以此文,祝贺在秋天里收获成就感的略萨,祝福世界文学收获更丰硕的黄金般的果实。

  写于2010年10月8日夜

  作者:罗文华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