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人考古”谈科学思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野人考古”谈科学思维

2010年10月13日 08:5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5岁的中国湖北省“神农架野人考察研究会”法人代表兼秘书长、考古人类学家王善才称,目前许多国家都很关注“野人”,一些国家科考队也在寻找“野人”,如果我们率先找到了“野人”,将是扬我国威的事情。退一步讲,中国只有长臂猿这种类人猿,不存在猩猩、大猩猩。即使发现的不是新物种“野人”,而是猩猩这种类人猿,对于科研也是爆炸性的发现。他还说,只要组织科考,只要方法对头,我认为最近几年有80%的把握揭秘神农架“野人”。

  科学探索精神不就是富有幻想、敢于想象,甚至是“胡想联翩”、奇思怪想等开拓性思维吗?只要有科学灵感,就应该踏踏实实、不遗余力地求证,尽管得到的可能是一个空白,也无怨无悔,大力支持。毕竟,人类几千年的认知时间与宇宙130亿—140亿的年龄相比,相当于数万光年的一秒钟,认识还很肤浅苍白,未来世界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挖掘。只有放开手脚,解放头脑,让思维飞翔狂奔起来,科学发展才能不断达到新境地。

  正因为这样,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才大胆设想了5种不同星球的外星生物:它们能利用吸尘器般的巨型嘴巴从岩石的缝隙中吸食食物。类地行星上还存在类似蜥蜴的食肉动物,双方偶尔爆发猎食大战。这种理解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支持。再联想到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10年前他曾因为让青蛙在磁场中飞行而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海姆是一个充满奇趣想法的“科学怪杰”。在对待科学奇思怪想等探索精神方面,西方人更包容,思维更活跃,更多元和发散。

  可看看我们对这则新闻的感受,绝大多数网友对于“寻找野人”的科考行为几乎是嗤之以鼻,“正儿八经的民生问题不解决,弄什么扬国威,拍马屁太厉害了”、“痴人说梦,吃饱了撑的”等等。在对待发散性科学思维和奇思怪想方面,我们的理解和认同力度太弱化了。或者说,生活在平淡而单调的生活中,我们用自以为是的固执封闭了科学思维的发散。

  中国人本该是善于奇思怪想的,《西游记》就是最经典的证据,顺风耳、千里眼的说法充满了怪诞的香味。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评价日益注重功利化和立竿见影,研究就要有辉煌成果,表情严肃、幽默轻松式的研究和奇思怪想研究,在科研经费审批行政化的今天,多半会被认为“胡闹”,恐怕连批下来的可能性都没有。正因为这样,很多科学家和专家才不得不“跑”项目,大搞科研项目攻关。连科学研究这种充满主观色彩和自由广度的事业都不得不局限在行政化圈子中,开拓性思维和成果从何而来呢?我们的成果屡屡被诺贝尔奖抛弃,与这种科研拘禁思维关系密切。

  借助于“野人话题”,让我们也学学科学思维包容吧,放开禁锢的行政绳索,让科学思维尽情飞舞;放开封闭的评审机制,让科学探索走向海阔天空,说不定,我们也能找到真的“野人”。就算是“野人考古”可能无果而终,那也没有什么,因为科学是允许失败的。毕竟,我们距离真理又近了一步。

  刘克梅(河南 职员)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