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到哪都是轻车简从 用装咖啡的玻璃瓶当茶杯(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胡耀邦到哪都是轻车简从 用装咖啡的玻璃瓶当茶杯(4)

2010年10月14日 08:5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他一向谦虚,从不居功,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

  20世纪50年代初,胡耀邦曾在川北工作。“文化大革命”后,在他担任中央组织部长不久,便获悉要编写川北日报报史,于是专门作出批示:如果讲川北历史请不要突出我个人的作用,个人的作用任何时候都是第二位的。如果只突出写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并且夸大其作用,这样做就歪曲了那个时期的历史事实。

  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他在当选为主席后发表讲话说:

  我是在非常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当选为党中央主席的,原来根据绝大多数同志的心愿,应该由邓小平同志来担任这个职务。现在党中央委员会决定由我来担任主席,我觉得我有责任向全会说明一个问题:虽然我担任这样一个重要职务,但有两点是没有因此而改变的,第一,老革命家的作用没有变;第二,我的能力和水平没有变,我还是昨天的我……

  以上讲话赢得了与会同志的热烈掌声。邓小平在全会闭幕时说:“胡耀邦刚才的讲话证实了他是党的主席的合适人选。”

  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胡耀邦露面的机会更多了,但是他一直保持低调,不让舆论过多地宣传自己。

  1981年9月,《华北电力报》通讯员给工人日报社寄来一篇题为《胡耀邦同志和我们一起打扫卫生》的稿件。文章记述了13名通讯员去中南海参观,看到有十几位同志正在瀛台东岸打扫卫生,其中就有胡耀邦,他们不由得也主动参加了劳动的队伍。劳动结束后,胡耀邦和他们进行了亲切交谈。这篇文章的内容写得非常生动,当时《工人日报》准备发表并上报到了中央办公厅,胡耀邦得知后说:“现在千万不要报道,等中南海在卫生上真正成为全国表率时,同意作为历史资料。”

  1986年,胡耀邦由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陪同到甘肃视察。汽车从兰州出发,一路颠簸,但他每到一地,总是不顾旅途疲劳,与当地干部群众亲切交谈,询问生产和生活情况。当时,甘肃省新闻单位要宣传报道他的视察活动,都被他拒绝了。于是,省委领导亲自替记者们说情,胡耀邦还是不松口。直到临回北京的前一天晚上,省委书记又对他说,您来过甘肃好几次,但田纪云同志还是第一次来,不报道不好。再说您跑了这么多地方,许多讲话精神群众还不知道,这怎么行。最后,胡耀邦总算同意了。不过,他一再叮嘱说:“报道的内容要尽量简单些。”

  凡是熟悉胡耀邦的人都知道,他干起工作来几乎是到了不要命的程度,说他夜以继日地干工作一点都不夸张。胡耀邦为了党的事业,几乎牺牲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他的家就紧挨着中南海,但他只有在每周六晚上才回家吃饭,其余的时间除了出访、出差,全都是住在办公地勤政殿。在担任总书记的那些日子里,他经常办公到深夜,很多人都知道,胡耀邦办公室的灯熄灭得最晚。考虑到他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工作人员劝他注意休息,可他却说:为人民办事情,耽误一分钟都是罪过。

  工作雷厉风行、紧张有序也是胡耀邦的一贯作风。1984年1月,胡耀邦到贵州安顺考察工作,吃完晚饭时间已经很晚了,但他还是坚持要连夜赶往广西百色。因为路况不太好,省委陪同的领导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主张第二天再走,但胡耀邦坚持要连夜前往。深夜12点,汽车行驶到一个小县城,实在走不了了,大家只好找地方住下来。当地条件不好,县委招待所都是大通铺,只有县委书记的办公室里有张单人床。就这样,胡耀邦就在县委书记的办公室里睡了几个小时,第二天早上又接着赶路。一行人中午到了广西一个小镇,街上很热闹。这时,他看到路边有个小摊正在卖贵州米线,便说:不要再找人家去安排了,就在这里吃吧。说完,他便坐在长条凳子上,点了一大碗贵州米线,吃了起来。当周围的老百姓认出这是胡耀邦总书记时,纷纷围过来热烈鼓掌,胡耀邦站起身来,给大家鞠了个躬,饭后便返身上车继续赶路。

  有一次,胡耀邦要到西沙群岛考察,有些同志出于安全考虑,劝道:那个地方连水都是从大陆运过去的,咱们去了会给人家添麻烦。胡耀邦却坚持说:咱们去的目的又不是为了让人家招待咱们。我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不能光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转来转去,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贫困地区,我们有机会也要去这些地方看一看,走一走。在他任总书记的4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海疆边陲,民族村寨,贫困地区,甚至还抱病到雪域高原西藏去考察。

  胡耀邦之所以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是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广大人民群众。可以说,他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的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始终联系在一起。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