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退休制度:官员退休 中国自古有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古今中外退休制度:官员退休 中国自古有之

2010年10月15日 15:23 来源:法制日报-法治周末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古今中外退休制度面面观

  国新办9月10日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我国两名纳税人将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背景之下,退休制度无疑就成为了社会保障制度中颇受关注的焦点

  李郁

  中华文明真的很奇妙。世界上原本是近现代才能有的东西,我们古代就有,而且还较完备,但到近现代却又落后了。真搞不懂是近代人不够聪明,还是古代人太聪明。比如退休制度就是如此。

  如今,有关退休制度的改革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是热门话题,对此,我们不妨总揽考察一番。

  官员退休 中国自古有之

  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

  中国在3000多年前就建立了退休制度,不过只限于朝廷官员。

  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别称。

  “退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

  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比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两宋时期文官年满七十退休,武官则可延长10年,到80岁。

  古时候人的寿命不长,70岁、8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官越小退得越早。

  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例外。皇帝如果认为某大臣应该留职,那退休的一般规定自然就不适用了。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70后屡次申请退休,皇上就是不准,结果86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政治待遇方面,据《礼记》记载,周代卿大夫致仕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唐朝,对致仕官员一般要举行欢送仪式,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宋朝则开创了老子退休,儿子顶职的先河。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经济待遇方面,官员退休后会获得优厚待遇。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会被朝廷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可保留全俸。如著名宰相房玄龄、宋璟致仕时,皇上就特批均赐全禄。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宋代从真宗起,官员致仕后,食半俸;立有战功者,大部分食全俸。明初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取消了这些规定。后又规定致仕官一般不领取俸禄,但享受本品豁免赋役的权利。若家贫不能自养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基本维系明制,少有变动。

  退休社保 格外受到重视

  劳动保险条例的制定在当时是件大喜事。草案公布后,工人们都争阅报纸,互相恭喜,有的还组织了腰鼓队到各车间报喜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建立了不少的新制度,但关于官员和社会人员的退休等社会保障方面查阅不到相关资料。估计由于时间短,这方面建树不多。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里人员都比较年轻,党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生活待遇上,基本实行供给制。因此,在解放区没有专门制定干部或职工退休的规定。

  1948年12月27日,共产党接收东北后成立的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护条例》,对公营企业实行薪金制职工的退休作了一些规定。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布《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适用的范围是过去有退休金的机关、铁路、海关、邮局等单位的职工。

  1951年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的规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了有关职工退休、养老待遇的问题。当时规定实施范围包括铁路、邮电、航运及有职工100人以上的工厂、矿场。1953年1月2日,政务院对劳保条例进行了修改,把实施范围扩大到工、矿、交通部门的基建企业单位和国营建筑公司。

  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男工人与男职员年满60岁,一般工龄已满25年;女工人与女职员年满50岁,一般工龄满20年;男女职工本企业工龄已满10年者,由劳动保险基金付给养老补助费,其数额为本人工资35%至60%,至死亡时止。

  劳动保险条例的制定在当时是件大喜事。草案公布后,工人们都争阅报纸,互相恭喜,有的还组织了腰鼓队到各车间报喜。

  工人在讨论会上发言说:“从来工厂都是养少不养老。年轻力壮,让你干活,老了干不动了就叫你滚蛋,哪里有过老了每年发给养老金的事?”

  1955年12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将女干部退休年龄设定为55岁。从此,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退休制度。

  1958年2月6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把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的退休办法统一为一个规定。

  1978年6月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这两个文件,又把原来干部、工人实行退休办法,改为两个办法。文件规定,部分参加革命工作时间较长的老干部,除了退休以外,还需要采取担任顾问、荣誉职务和离职休养等办法进行安排。

  普遍完善 退休各国皆有法

  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1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中,有138个建立了统一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占总数的81.1%

  欧美国家的退休养老制度的建立要晚得多。因为,这些国家在漫长的中世纪大多实行封建领主制,国家官员不多,且又大多为封建领主担任,他们的收入来自自己的领地,没有国家薪俸,所以,也没有退休的问题。

  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国家官吏的薪俸和福利基本仍延续历史办法,直到近代工业革命后,雇工队伍迅速扩大,特别是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工人的待遇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欧美国家才开始建立全社会性质的退休、养老等保障制度。

  英国政府于1925年开始建立全国统一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经过60多年的发展,逐步完善,成为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英国的退休养老保险金主要由英国国民保险制度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和附加养老保险负担。

  美国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由美国国会通过、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美国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此后数十年间,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得到调整,实施范围也逐步扩大。美国退休养老保险由国家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及个人退休金3部分组成,相互补充,构成美国退休养老制度的三大支柱。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把退休年龄规定为男满60岁,女满55岁,如苏联、意大利等国。有的国家则规定男65岁,女60岁,如英国、波兰。有的则不分男女,一律为60岁,如法国。有的则为65岁,如美国等。在一些亚非国家里男女退休年龄均为55岁,如印度。而在科威特男女到50岁即可退休。

  享受退休待遇的条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年龄加工龄;另一种是年龄加缴纳保险金的年数。退休金的来源大致有四种:一是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国家财政拨款给予补贴;二是由受保人和雇主共同分担,国家按费用的百分比或一定数额补贴,并负担全部亏空额。大部分国家都采用该种方式;三是全部由国家负担,个人和企业都不支付。仅有少数国家采用此种方式;此外,还有少数国家则是由企业或雇主负担。

  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1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中,有138个建立了统一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占总数的81.1%。

  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提高,人的寿命普遍增长。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面临“银色浪潮”的冲击,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退休保障的压力增大,不少国家入不敷出,寅吃卯粮。

  延期退休 各国改革趋于一致

  无论喜不喜欢,或许都应该回到俾斯麦之前的时代,也就是没有退休制度的时代,大家不得不在65岁后继续工作

  在最近10年中,世界上兴起了退休制度进行改革的浪潮。涉及的有拉美9个国家,欧洲10个国家,亚洲和太平洋8个国家。所有这些国家的改革趋势几乎是一样的,就是提高退休年限和养老金的补偿,以及如何使退休养老金制度从财政上得以顺利实施。

  荷兰2000年10月修改了医疗保险法,准许重新吸纳60岁以上的退休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同时还规定,提高保险金额和工资。企业要为每个工人支付10%的保险金,而不是过去的8.3%。

  在德国,从2001年起,退休年龄界限逐渐从60岁提高到63岁。

  在南美洲的巴西,随着左派政府的执政,该国在2003年也开始对退休制度进行了具体改革,主要做法是将退休年龄从55岁提高到60岁。

  同是南美的智利,2000年3月,政府建立了养老金待用基金制度,专门为那些寻求稳定投资的年长的人提供方便。政府还为失业人员提供新的保险。根据新的保险制度,职工将得到一定补偿。

  中美洲的萨尔瓦多规定,公共部门和私企都要逐渐提高退休养老保险金额。

  这些改革基本上是平稳的,至少没有出现太大的乱子,但法国就不一样了。法国的退休改革稍晚了一步,结果碰上了金融危机,于是,延期退休年龄的方案刚出台就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对。

  法国政府今年6月16日宣布,拟将法定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0岁提高到62岁。计划宣布的当天,全国19%的公务员参加了罢工,18%的教师拒绝上课,公开表示反对的人数约有200万人。

  6月24日,法国全国又发生大罢工,数百万人走上街头抗议改革计划。游行的人们还吹起世界杯足球赛上用过的吵死人的呜呜祖拉,以壮声威。

  法国人过惯了高福利的舒适日子,在不少法国人眼里,享受是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工作在很多情况下只是生活的一项“调剂”,可以有,却不能太多。改革计划延长了工作年限,“有损退休福利制度”。

  但人们的抗议并不能改变客观的社会现实。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50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22%提高至33%。这将给各国政府带来巨大的养老资金压力,预计届时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相关支出将占到GDP的10%,甚至更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此认为,“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否意味着退休制度有一天要终结?

  有人说,要想解决养老金负担增加的问题,无论喜不喜欢,或许都应该回到俾斯麦之前的时代,也就是没有退休制度的时代,大家不得不在65岁后继续工作。

  农民退休 我国制度改革难题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9.6亿,占中国人口60%以上,农民能否享受退休制度,事关中国一半以上人口的利益

  在我国,最引人关注的是“两种退休制度”,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和企业人员退休制度存在的差别。说白了就是,前者待遇高,后者待遇低。有人说,近10年间,这种差距拉大了1至2倍。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连续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缩小两者的差距,但一些人对最终的结果表示疑虑。

  有人指出,在世界各国社保制度中,凡是存在两种以上退休制度的国家,几乎都存在相互攀比,不断升级,最终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现象。欧美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群体实行的是不同制度,因此存在成百个退休小制度,相互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法国就因为存在多种制度,致使有关改革在最近几年来几乎停滞不前,结果街头政治不断,社会骚乱连连。

  而美国,在统一的社保制度下,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相对统一公平,不存在群体差异性,而且退休人员在全国范围流动领取没有障碍,所以在美国几乎没有因基本社保制度问题而引发社会动荡。

  鉴于此,有人建议我国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办法消除差别,并尽快将退休等劳保资金从县级统筹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

  在退休年龄问题上,有人也呼吁向后延期,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进行研究。上海已出台相关政策,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和企业需要的其他人员均可柔性延迟退休。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退休问题。

  2009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来自重庆的两位委员同时提交了建议设立农民退休制度的提案,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只包括企事业职工和公务员,而农民则只能沿袭家庭养老、养儿养老的老办法,无缘享受退休这一社会福利。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9.6亿,占中国人口60%以上,农民能否享受退休制度,事关中国一半以上人口的利益。

  将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纳入退休保险行列,短时间确实存在困难。但正视这一难题并尽早解决,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有资料显示,早在1891年,丹麦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33年,国际劳工组织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残疾保险、农村遗属保险纳入了保障范围。如今,经济比中国落后的印度也为65岁以上农村老人提供每月5美元的养老金,越南则提供大米保障。我们应该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国情,因地制宜地推行农民退休。

  国内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浙江余姚等地已经实行了农民退休制度。

  通过国家立法,在全国建立农民退休制度,这是9亿多农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

  来源:法治周末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