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弦乐发展:1903年袁世凯奉慈禧令开军乐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管弦乐发展:1903年袁世凯奉慈禧令开军乐班

2010年10月15日 15: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赫德乐队(站在最右边的是赫德)。

中国早期军乐队(1900年),由一西方人指导。

  中国管弦乐的发展,是从西方的铜管乐的引进开始的。西方铜管乐队和管弦乐队进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至17至18世纪。

  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铜管乐队,是随着西方的军队进入中国的。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殖民者强行租占后,澳门成为西方音乐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据点。据载,1622年底,明朝政府从澳门购买洋炮,葡萄牙军人押送大炮进京时,即有一支军乐队随行,并在中国境内停留一年多。这大概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军乐队。此外,据记载,1843年澳门某军营已组织了小型乐队;1858年左右,澳门已经有“修院学生铜管乐队”;1871年澳门成立了步兵营乐队。所以,在被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最早产生了西方军乐队的活动。

  1879年成立的上海公共乐队是一个影响较大的铜管乐队,成员有20多人,全部由菲律宾乐手组成,演奏水平较高。

  到1902年,上海公共乐队扩展到35人。这个乐队经常举办公众音乐会,也应邀在私人场合演出。每年夏秋之季,还定期在公园举行音乐会。乐队主要为上海租界的洋人服务,但是因为它参与较多公开场合的演奏,所以一般市民也有机会听到。1904年前后,乐队改名为工部局乐队,到1907年,乐队扩充为管弦乐队。

  1896年,上海英商谋德利乐器商行建立了铜管乐队,该乐队主要是为商业活动进行宣传而组建,由意大利人简拿训练。这个铜管乐队在上海一带影响颇大。

  北京方面,1886年左右,由时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组建了私人乐队,即通常所称的“赫德乐队”,成员全部是经过训练的中国孩子。

  1890年赫德乐队开始加入弦乐器,成为小型的管弦乐队。这个乐队为上层社交、伴宴和赫德自己欣赏音乐而用。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赫德的房子、乐器、乐谱等皆被付之一炬。1901年赫德重组乐队,乐队队员扩充到20余人。1903年,赫德曾率乐队与袁世凯的新军军乐队先后联袂在颐和园及宫中为慈禧太后与公使夫人们献艺。这是赫德乐队最为活跃的时期。1908年赫德因年迈返回英国,乐队遂散。

  19世纪末,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式军队,在操练洋枪洋炮的同时,也借鉴外国军队的方法,组建了军乐队。张之洞训练的“自强军”中有15人的军乐队,该乐队聘请德国教官进行训练,1897年5月在上海吴淞参加阅兵式时进行过演奏。

  与此同时,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时,根据德国顾问高士达的建议,也于1898年之前就组建了军乐队。

  1900年9月,德国莱比锡出版的一本《图画杂志》上刊登了一幅中国西式军乐队的照片。照片正中是一穿军装的洋人挥舞指挥棒,指挥着16个中国乐兵在演奏。

  1891年,李鸿章在山东烟台东郊的岿岱山修筑东炮台。1894年4月,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亲临东炮台巡视,据当时的《烟台海防大阅章程》记载:“帅台上之帅字旗升至旗杆顶上,文武各官排班站立,入台门,奏军乐。”当李鸿章巡视完毕离开炮台时,“帅节就近由新关码头回船,各官排班,各营站队,奏军乐,均依前礼”。

  到1903年,东炮台重新修建,在德国技师督造下,装置了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大炮,还增加了一支西式军乐队。因为文学家冰心的父亲谢葆璋于1903年任烟台海军练营营长,并筹建烟台海军学校,冰心随家迁居山东烟台,住在海边离炮台不远处。后来冰心在回忆文章《我的童年》中写道:“炮台上装有三门大炮,炮台下面的地下室里还有几个鱼雷,说是‘海天’舰沉后捞上来的。这里还驻有一支穿白衣军装的军乐队,我常常跟父亲去听他们演习,我非常尊敬而且羡慕那位乐队指挥!”从冰心的文字中可以确定,在20世纪初,烟台炮台已经有一支带有指挥的西式军乐队了。“穿白衣军装”是当时世界上军乐队的典型服装。

  关于军乐在军队中的重要性,1904年曾志忞在他的《音乐教育论》一文中已有明确的表述。他认为军队中的音乐,“一足以慰军士之疲劳,二足以忠军士之规律,三足以鼓军士之勇敢。军伍中舍此无鼓舞之具,更舍此无娱乐之具。故海、陆军军乐队之编制,万不可缓。且设立军乐学校之预备,亦万不可缓”。这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关于军乐队建设的重要性的理论阐述。

  1903年,袁世凯奉慈禧太后令,曾在天津开办军乐训练班,以备军队设立军乐队的需要。此训练班在李映庚的《军乐稿·叙》中称为“乐工学堂”,在洪潘的《谈军乐》一文中则称为“军乐学校”。洪潘的文章中有很具体的记述:“这个‘军乐学校’一共办了三期,每期训练80人,另有一个旗人乐队约有50人,他们毕业以后,就被分发到当时的陆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各镇服务,每逢新年,这6个单位的军乐队还要到天津集合,参加考试。这种考试,接连举行了3次,就停止了。”

  军乐队传播的另一重要渠道是各大、中学校建立的乐队,有的学校称之为“银乐队”。在1910年出版的《教育杂志》第2卷第5期上,刊载了天津私立第一中学学生军乐队的合影一幅,上面共有28人,乐器的配备(特别是铜管乐器)相当齐全。这幅照片反映了20世纪初铜管乐队在学生中流传的一般情况。据冰台的《中国军乐队谈》一文的介绍,类似的学校军乐队中“略有声誉”的还有:武昌文华大学军乐队、天津南开中学军乐队、常州第五中学军乐队、上海贫儿院管乐队,等等。

  1916年萧友梅在德留学时曾谱写过一首军乐合奏《在暴风雪中前进》,这是已知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军乐作品,属于萧友梅学习作曲时的习作,但是没有正式演奏的记录。国内方面,郝杰于1920年创作的军乐曲《步号进行曲》,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人最早创作的军乐作品。

  萧友梅在1920年回国之后即谱写了《卿云歌》,此歌在1921年经国会通过,正式定为国歌。此后,萧友梅为《卿云歌》编配了铜管乐队总谱,北京的各军乐队和各校学生军乐队经过数月的练习,于1921年3月6日“协同演奏”。这也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军乐曲首次演奏的记载。

  萧友梅在1923年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国输入西乐以来,虽然不止60年,但是成立的乐队都是军乐队,一来因为吹乐器比较容易学,二来因为军队和高级衙门用得着。”这说明了我国军乐队获得发展的直接原因。

  (摘自《中国交响音乐博览》)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