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费救得了纯文学杂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稿费救得了纯文学杂志?

2010年10月19日 09:4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收获》、《上海文学》等刊物将大幅度提高稿费标准的消息,马上在文学期刊界引起连锁反应。《人民文学》当即表示,他们的稿费也“一定会跟着上涨”。《当代》则说得比较委婉,只是说“不会低于《收获》这些文学期刊的先行标准”,但“尊重市场规律和创作规律”。《北京文学》也有所表示,准备“在将来参照‘上海标准’做力所能及的提高”。

  文学期刊的稿费长期以来一直在低价运行,主要原因在于其体制内的身份。曾几何时,文学期刊境遇堪忧,几成鸡肋。对于如何处置这部分资源,主管部门亦十分头疼。有些期刊曾一度下水,尝试走商业路线,但鲜有成功者。也有搞双轨制的,企图以商养文,结果还是惨淡经营,维持而已。其稿费之微薄,当然无法向那些发行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大众休闲读物看齐。而且,以专业文学刊物而放低身份去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不说刊物本身所承担的文化责任,作为其中的编辑,似乎也是难以接受的。

  这样看来,由宣传部门和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出手,以“文学发展基金”的方式,对文学期刊予以扶植,似乎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报道称,《收获》和《上海文学》得到的拨款一年合计200万,《收获》杂志因为有增刊,拨款会略高于《上海文学》。目前已经定下的首期拨款年限为3年,到期后还可以重新批示。如此这般,文学期刊真的成了市场经济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其前景依然很令人担忧。

  尽管有3年后还可以重新批示的期待,但政府资助到底能维持多久,仍然是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似乎都不差钱,但是,钱怎么花,以什么方式花?政府花钱提高文学期刊的稿费标准,码字儿的人固然欢喜,但这钱应该也是纳税人的钱,与杂志在经营中的赢利毕竟不同,在花这笔钱的时候,政府不能不考虑它的行为是否已经越位?

  而且,像《收获》、《上海文学》这种号称“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刊物,其本身经营并不差,资助确能使其锦上添花;但它提供了一种模式,会让其他省市群起仿效,这在遍及全国的文化建省、文化建市、文化建……的热潮中,很容易被有些人忽悠成政府掏钱的理由。事实上,各地不少文学期刊,只有几千份的发行量,影响亦微乎其微,不是把稿费提高就能起死回生的。

  □解玺璋(学者)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