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阶段的“泛非遗”倾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初级阶段的“泛非遗”倾向

2010年10月20日 08:59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字面理解:“物质”是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是东西。但如今,名酒和凉茶品牌等都说自己是非遗,等于把是东西的东西说成不是东西。事实上,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只是传统酿酒和凉茶制作的技艺。乱用非遗名号,这是目前商家的一种趋向。

  现在我国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1488名,省级传承人5590级。数量众多给传承人的身份识别带来许多困难,更何况只要问起某工艺技师是否是“传承人”?回答基本是肯定的。滥用传承人身份,是目前手工艺从业者的一种倾向。

  用联合国的说法,评选“非遗”是为了保护,潜台词是说它处于弱势,有濒危的风险。但在我们这个重视饮食文化的国度,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餐饮项目,基本没啥传承风险可言。

  这些不足,正契合了中国政法大学世界遗产法研究中心主任刘红婴的一个判断———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跟进的态度很积极,不过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原因是对评选“非遗”的标准、数量把握不甚准确。在泉城济南落下帷幕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国家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表示,目前非遗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探索有效保护非遗项目的方式方法。今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正式审议。

  目前在传统手工技艺方面,作品销售渠道狭窄,传承后继乏人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在很多地方非遗旅游才刚刚起步,但传承人大都对以旅游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增加自身收入持欢迎态度。

  其实,非遗的旅游已随着非遗申报评选的热情一起升温。是让粗制滥造的旅游纪念品、装模作样的表演对非遗的本真性造成新的伤害?还是要让旅游行为真正焕发非遗背后的传统文化的生机?专家认为,要必须在可持续、不以经济因素为首要考虑的条件下,非遗旅游才能稳健向前发展。

  □旅游公社评论员 马青春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