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物检验文明程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圆明园文物检验文明程度

2010年10月20日 17:09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50年前降临圆明园的灾祸,至今仍是人类文明史上尚在流血的伤口。
  
  近日在京举办的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显示,人们正以更远大的胸怀来医治人类文明史上这道耻辱的伤口。“牢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牢记历史是更高层面的理性的反思。”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这一说法点明了此次活动的宗旨。
  
  中国人将法国文学家雨果的铜像落座于圆明园遗址,因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1861年就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圆明园事件,毫不留情地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并质疑欧洲人的“文明”程度。这次圆明园遗址公园向全球发出倡议书,呼吁全球持有圆明园文物的个人或机构返还所持文物。而早在149年前,雨果已经发出“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的呼吁。
  
  竖立雨果塑像是为了呼唤对文明与和平的尊重,纪念人类的正义与良心。
  
  圆明园被劫掠文物已经不是物质意义上的“财富”了,而成为检验人类文明程度的坐标。我们所要进行的绝非狭隘的、物质意义上的“追讨”,而是正如倡议书所说“本着举世公认的人文立场和道义共识”所进行的求索。而这种求索不仅仅是中国单方面的需求,也是人类完善自身文明的共同需求。
  
  归还侵略战争掠夺的财物,已成为当今普世的观念和国际公约。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阳光似乎还没有照到圆明园被劫掠文物。这些野蛮侵略战争的赃物,至今仍堂而皇之地陈列在西方某些博物馆,成为他们国家文明的“骄傲”;还有更多散失在私人手中,某些大藏家以此作为自己财富的“骄傲”;甚而有个别古董商利用中国人的爱国情结,精心策划,从圆明园失散文物上牟取暴利。
  
  比圆明园文物归属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人类在完善自身文明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盲区。
  
  这次,一位新西兰女士带着她的两个儿子首次来到圆明园遗址,为她的祖上参与摧毁和劫掠了这个人间天堂般的花园而流泪、忏悔。尽管她试图归还的“圆明园文物”经考证并非出自圆明园,但她的真诚、善良还是深深感动了中国人。
  
  人们注意到,国人对待流失海外文物更为明智并具远见。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活动,将世人的关注点倡导到和平、合作、和谐的主题上。
  
  对待圆明园被劫掠文物的态度,检验着人类文明的程度。如果通过世人的共同努力,有朝一日圆明园文物获得了一个与我们所追求人文道义相符合的归宿,人类文明史上的这道伤口才会愈合。 林明杰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