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界泰斗罗哲文:经常骑着毛驴上八达岭勘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建筑界泰斗罗哲文:经常骑着毛驴上八达岭勘察

2010年10月21日 09:44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罗哲文:70年用心听建筑说话

  大师档案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 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大师语录

  谈古建——

  “越研究越明白古建筑的价值,就越放不下,做这个工作,很容易钻进去、出不来了。”

  他16岁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刘敦桢和梁思成,是不少历史篇章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从艺70年,几乎走遍所有

  的历史文化名城,为古建筑的研究保护风餐露宿,不曾停歇;他上下长城百余次,多次建言献策,不遗余力地修复、守望长城数十载;他一生经历丰富,却也有诸多遗憾,每处有价值的古建被拆都让他万分心痛。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而这其中有许多故事只能用缘分来解释。他就是与建筑结下不解之缘的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坚信古建筑就是凝固的历史,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记忆。

  约罗老做采访非常不容易,一周前家人说他在开研讨会,忙到回不了家只能住在宾馆。隔了两天再打,又被告知将出差,排不出很多时间接受采访,就这样,对罗老的采访被排在前日下午4点半,晚饭前的一点休息时间。罗老很忙,这不是敷衍的说辞,他是真的忙。就在采访当天,罗老也是开了一天的会刚回到家,而第二天又将到河北遵化出差,他的老伴说他,“总是这样匆匆忙忙,知道出门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指不定这期间又会去什么地方。”很难想象,一位已经87岁高龄的老人,一年中竟有2/3的时间在外地出差。

  在他那间堆满了书,只勉强有下脚地儿的客厅里,记者见到了罗老。不是想象中仙风道骨的老先生,也不是正统古板的老学究,罗老爱笑,87岁了依然耳聪目明,步履稳健。脚上穿着一深蓝色李宁旅游鞋,有点旧,鞋面上还有泥点子。这样的穿着让人意外,这可是在建筑学界鼎鼎大名的“建筑界泰斗”罗哲文啊!可罗老自己说,他不在意穿的好坏,走到外面谁也不认识他。“到处走,鞋子舒服最重要,轻便的旅游鞋最适合长途跋涉。 ”罗老特别换上这双鞋,因为明天又要出差了,到历史小城做古建研究。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数十年来,罗老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深受梁思成热爱古建的影响

  到今年,罗哲文已经在建筑领域干了70年。 1940年,16岁的罗哲文中学肄业,考上中国营造学社,当时的营造学社虽然人数不多,规模也不大,却是全国唯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古建筑研究团体,梁思成和刘敦桢是学社里的顶梁柱。后来,也成为罗哲文的老师,影响了他的一生。他说,梁先生是从方方面面关心他,不仅是专业学习,还包括生活。“连‘罗哲文’这个名字都是梁先生帮我起的。 ”罗哲文说,他的原名叫罗自福,因和罗斯福总统音近总被大家笑,梁先生就给改为“哲文”。

  梁思成带给罗哲文最大的影响还是他对古建筑的一腔热情和勤恳的治学态度。罗哲文说:“老师是从国外回来的,有时出差住在很偏僻的乡下,也不会抱怨辛苦,是老师教会我,干这行除了热爱还要勤奋能吃苦。”罗哲文的勤奋和能吃苦,在整个建筑界都是有名的。

  经常骑着毛驴上八达岭勘察

  1952年,政务院副总理、文物考古专家郭沫若提出修复长城,年仅28岁的罗哲文又担起重任,每天骑着小毛驴上八达岭勘察,反复斟酌后拟定了维修规划图。多年来一直为长城奔走的罗哲文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对于这个赞誉,罗老笑着点头却并不认同。他说,虽然每年都会去长城,有时一年上去好几次,连他自己都记不清到底去过多少回了,可他还是没有真正地走遍长城的每一个角落,罗老感慨道:“长城真的太长了。 ”

  这些都是难忘的经历,被罗哲文放在记忆深处,别人不提起,他也不会主动说,现在的他,每天还在操心中国古建筑的保护问题,停不下来,也不想停下来,“做这个工作很容易钻进去、出不来,而且时间太长,也成为习惯了。 ”之所以能一辈子情系古建事业,用罗老自己的话说,是咱老祖宗太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太吸引人。

  每看到有古建被拆都很心痛

  在罗哲文和古建筑打交道的数十年里,有欣慰之情,也有很多遗憾。罗老不愿意再去细数那些遗憾,只是低声地念叨着:“每看到一处有价值的古建被拆都很心痛”。尽管已年届九旬,罗哲文等多位建筑专家一直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建筑奔走呼吁,不敢停下来,“就怕那些古建不知道什么时候说没就没了。 ”罗老满心担忧地说。

  这样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很多不研究古建的人,自然不懂得它们的价值,可在罗老看来,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民族最真实的记忆。“当所有的诗歌、音乐都已经沉默的时候,建筑却在说话。”罗老认这个理。所以,当他看到恩师梁思成和林徽因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故居被破坏严重,现在保护又不力的现状,让他愤怒。“那不是一个普通的宅子,那是文物,不是说里面住过梁思成和林徽因才不能拆,而是因为他们曾在那里做出过不朽贡献。 ”罗老说,“宅子不止是要保护起来,还应该恢复。 ”罗老觉得,要恢复的不仅仅是这样的文化名人故居,还有像圆明园这样饱经沧桑、一片残垣断壁的文物单位。“如果一点不复建,人们不会想到它曾经有多辉煌,也就不会去在意它曾经遭到的劫难有多残酷。 ”罗老对圆明园复建的期望如此强烈。

  坚持做古建筑保护的守望者

  罗老究竟到过哪些地方,他自己都数不清了,可是还没走够,罗老感慨地说:“我从艺已经70年了,现在还在为古建工作奔走,趁着能动的时候,还想多去几个地方。 ”

  1982年到2008年,国务院审批的109个历史文化名城,每一个罗哲文都亲自去考察过。

  曾经,在一群结伴同行的建筑专家中,他是最年轻的,意气风发又能吃苦,想去哪里考察研究背起包就走。现在,他已经是这个领域的泰斗,很多和他一同奋战过的前辈、同事都离去,可他依旧没有停下奔走的脚步,在他老伴眼里,还是那个“电话一响,背起包就走”的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发,迟缓了他的脚步,可没有打薄他对建筑的热爱,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不解之缘。

  在他的眼中,那些古老的建筑,就像是他的爱人、他的孩子,需要去呵护、甚至用生命去保护。 特派北京记者 康宇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