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竹刻守护人:仅凭一人之力难解决失传的危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嘉定竹刻守护人:仅凭一人之力难解决失传的危机

2010年10月22日 09:5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嘉定竹刻自明代嘉定三朱创立以来,已有500年历史,每个雕刻家同时也是诗人、书画家,集诗、书、画、雕刻于一体,形成了文人竹刻的传统,这就是嘉定竹刻与其他竹刻的不同之处。

  在当代嘉定竹刻的创造中,最值得一说的是王威和张伟忠。

  20世纪50年代前后,嘉定竹刻延续悠久的“文人刻竹”传统已经开始衰落。为了恢复、延续这一传统,王威成了一位孤独者。当2006年上海嘉定竹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传来,多年一直潜心创作的王威难掩激动之情。“80年代初,我们一共有6人被嘉定县政府招进来学习、继承竹刻艺术,但6年后最终留下来的却只有我一个。因为竹刻是一门异常艰辛的艺术,所以很多人没有走到最后。”王威说。

  尽管只剩下一人,但孤独却可以让人在沉静中磨砺,正因为关起门来独自思索,才让他的技术日渐精湛。他在借鉴传统竹刻刀法的同时,将现代的审美观念和传统图案相结合,创新技法,追求格调,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陷地刻《抱琴图》插屏、浮雕《醉里挑灯看剑》臂搁、透雕《二乔并读图》笔筒等。这些各具特点的竹刻精品,受到了海内外市场的认可。但仅凭其一人之力,还是难以解决嘉定竹刻失传的危机。1987年,政府决议让嘉定竹刻的传统发扬光大,嘉定历史上第一期竹刻专业培训班终于开班,这一消息吸引了许多竹刻爱好者,而王威从培养竹刻人才着手,担当起了恢复嘉定竹刻传统的重任。

  张伟忠就是从培训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嘉定竹刻的传承人。在竹刻工艺部最初的两三年里,王威老师悉心指导,使张伟忠对嘉定竹刻的历史、风格及其艺术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天赋和刻苦,1993年,他所临摹的吴之璠风格的《浮雕布袋和尚》被王世襄先生看中,带到香港艺术馆作为范本讲学,这是他早期学习时期的最大收获。

  当一件件精心创作的竹刻作品被同行业界所纷纷拍手称道的时候,他没有停止探索发展的脚步,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嘉定竹刻在表现士大夫们寄情山水、赏菊种竹这一类闲情逸致方面往往得心应手,哪些艺术质感能在表现时代审美趋向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呢?一次,他偶然看到前辈大家徐秉方的留青竹刻,特有的层次感和丰富的表现力使他不能不折服。1992年,他拜徐秉方为师,潜心研究留青竹刻艺术。他不仅灵活掌握了留青竹刻的雕刻技巧,对留青竹刻的审美特性也有了深切的理解,同时尝试将嘉定传统竹刻与留青技艺相互融合,博采众长。近20年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艺术作品。其中2007年10月,作品《香远》被德国柏林国立博物院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嘉定竹刻传承的关键在于竹刻人才的培养”,这是王威、张伟忠两位竹刻传承代表共同深切的感受。这些年来,政府对嘉定竹刻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2005年,嘉定竹刻协会成立,嘉定地区的民间竹刻艺人有了自己的组织,与此相关的各项竹刻活动相继开展起来。张霖 李靖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